北藝大高教深耕計畫之「Shared Campus | 校園共享專案合作計畫」之子計畫-「Curating on the Move / 操演策展國際工作坊」因疫情影響,本學期改採線上視訊方式進行教學與討論,由美術學院與蘇黎世藝術大學開設四天遠端連線以及實體之密集工作坊課程,並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共同合作。

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除了校內跨學院碩博士生及來自合作夥伴學校學生近60餘人的共同參與外,更邀集包括郭昭蘭、 林宏璋、李立鈞、林怡華、Dorothee、Martin Guinard、Jessica Menger、Ming Tiampo、Katalin Erdödi、Oxana Timofeeva、Hadas Kedar等跨校師資群,十多位教師一同參與授課,並由國際事務處擔任計畫執行。

這次工作坊活動首日邀請到2020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Martin Guinard與參展藝術家Stéphane Verlet-Bottéro、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的教授、研究員及學員們開啟瑞士蘇黎世與臺北的Webex遠距連線,並由美術學院郭昭蘭副教授、林宏璋教授及李立鈞助理教授,帶領兩地開啟深度的對話。

郭昭蘭老師首先以「譜」(Score)為主題,帶領學生爬梳藝術實踐中的各種「譜」,藉著分析「譜」如何重新分配時間、空間、關係,探索當代藝術中「譜」如何製造臨時共同體。此外,藝術家Stéphane Verlet-Bottéro提出全球暖化的議題,邀請大家思考藝術教育與機構的使命。

舉例來說,如何在創作與策展之間,實踐降低碳排的可能。他在黑板上畫下格子,並貼上「空間」(如美術館及獨立展覽空間等),與「藝術作品相關問題」(例如作品運送和作品廢料等),以「請大家想像正處在2070年的時空,用『現在式』去思考如何實踐。」為題,邀請大家選定一個空間與一項藝術問題去進行思考。期在這樣的空間進行策展時,如何降低碳排。會中,北藝大的學員們提出了透過「用洋流運送作品」、「限地製作」、「廢料集中區」、「藝術環保標章」等多元想法,並同時與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師生在線上一起展開熱烈之討論。

除了於線上互動教學外,第二天的工作坊移師至臺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同時邀請到2020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之一Martin Guinard為師生們進行導覽,並由李立鈞助理教授導讀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Bruno Latour的文章《著陸何處 | Down to Earth》。

「大自然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未必是一個被動接受人類『保護』的角色,而是一個主動者」。李立鈞助理教授提及Bruno Latour在文中,試圖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他轉而朝向每個物、每個客體等「多重中心」的角度觀看,「從每個物看出去都會是一個中心」。他進一步說明,Bruno Latour關心的並非只是弱勢,而是更多「物」,包括一粒砂、一顆石頭到一座山等,他並認為,唯有人們將目光拉回到地球才能實踐這樣的關懷,而非以宏觀的宇宙觀。

此外,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女士亦說明了Bruno Latour在展覽中所策劃由研究學者和師生合作的《協商劇場 | Theater of Negotiation》之相關論述。她表示,Bruno Latour試圖藉由《協商劇場》發現衝突,並與大眾開啟各種對話的可能性,例如塑化劑問題和碳排議題等,大眾就像轉化為律師,來為自然環境的問題辯護。

同樣為校外行程的第三天活動,則由美術學院林宏璋教授帶領學員們前往板橋435藝文特區,親自導覽由他策劃的年度主題展覽《合.眾:你的關係是我的政治 | Re-Public - Your Relation is My Politics》,與學員分享策展時思考的過程,包括如何處理影像的呈現與如何展現不同藝術家的特質等。當天下午則與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簡稱ZKM) 策展人Jessica Menger連線。Jessica Menger為大家導覽此次藝術中心其中之一展覽《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 | Critical Zones: Observatories for Earthly Politics》,並介紹本次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帶領兩地學生思考Bruno Latour策劃的「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與2020台北雙年展這兩個展覽之中,始終提及的政治、社會、生態和地球等問題。

此外,緊接著由來自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藝術史系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Carleton University) 的Ming Tiampo教授與工作坊連線,展開線上講座。她提及1984年紐約當代藝術館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之展覽《20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義:部落和現代的親密關係 | Primitivism in 20th Century Art: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此展被視為以西方藝術為中心的視角來詮釋原始藝術而飽受抨擊,Ming Tiampo教授也進一步提出去西方化的藝術史觀,應是當代策展人要有的問題意識。

第四天的活動安排了維也納獨立策展人Katalin Erdödi,以及俄羅斯哲學家Oxana Timofeeva參與線上講座。Oxana Timofeeva談及她的著作《如何愛家園 | How to Love a Homeland》。她舉例說明,共產國家以激進的方式來強迫人民「愛國」,帶領大家思考如何定義「家園」和「愛」。她認為,「『家鄉』的定義其實非常廣,可以談到文化的家鄉、政治的家鄉以及社會的家鄉等」。會中,林宏璋教授也從此議題延伸,在現場引導學生思考「愛臺灣」的概念,持續討論講座的主題。

之後,第二位連線之講師為以色列貝札雷藝術設計學院(The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Hadas Kedar老師,她也同時是「給未來社群的微型計畫」策展人。Hadas Kedar老師以在一棟即將被拆除的大樓裡,做臨時展演為例,向學生們展示他們在網路上發起「殘留的行走 | Residual Walk」活動, 邀請大家拍照上傳因疫情不再聚眾而形成的空間,可能是一張標語、一株路樹或是一道圍牆等,藉此激發大家對於「殘留」的想像。

11月27日,邁入工作坊的尾聲,也是此次工作坊成果發表會,其中包含蘇黎世和臺北學員們在這四天密集工作坊活動的成果發表,主題以2070年為時空背景,討論人們在此時空下的生活想像,並用現在式的方式來敘事。參與發表的學員們以《2070年空氣汙染嚴重、太陽光照不進地球、生活改由地核發光、海洋被照亮》、《與一個從2020年活到2070年的人對話》、《在海底搭『魚車』》等短片發表,引起北藝大教室現場與線上另一端蘇黎世的學生們熱烈迴響,也為這次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Shared Campus | 校園共享專案合作計畫」的目標為集結世界各地師生進行藝術領域之交流,體現跨文化和跨領域合作之意義及成效。透過建立起發展學術交流合作平台,「Shared Campus」期待創造跨地域之合作交流機會,並希冀成為本校未來與歐亞各洲與不同藝術院校間之合作媒介。合作夥伴有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新加坡拉薩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日本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與英國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北藝大2020年子計畫共分五項作為重點執行,包括「Critical Ecologies」子計畫、「2020 Transcultural Collaboration跨文化合作碩士學期課程」、「Shared Campus 專案計畫及籌備會議」、「Curating On the Move」子計畫與「Pop Cultures」子計畫。然而因應Covid-19疫情,2020如期舉行之計畫包括Critical Ecologies以及Curating On the Move兩項子計畫。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1-02-04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6 0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