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於10日假齊東詩舍舉辦講座,為了爭睹知名詩人林婉瑜、鴻鴻及文學所眾多明星師資的風采,短時間內網路報名人數逾百人,現場滿座還有人坐在緣廊上,一個文學創作所的成立,能引發如此熱潮,在高喊閱讀衰退、高教招生危機的現在,可說是令人意外的現象。 現場對談的林婉瑜、鴻鴻,除了是該所108學年度的駐校文學家,同時也是北藝大校友。
談起過去在北藝大得到的創作滋養,鴻鴻表示曾經在舞蹈中深受感動,「對自己沒有誠實的瞭解,根本不可能創作。透過不同的藝術,你可以看到別人怎麼處理他的限制,用什麼方式再現認識到的現實。」林婉瑜也認為,她在北藝大的環境裡接收各種人與藝術的刺激,簡直是目不暇給。「我盡量在每一本詩集裡做不同嘗試,這也是從戲劇裡學來的,因為你會看到各種相異的形式。我寫詩也會有意識地去開拓不同的面貌,很樂在其中。」 面對民眾熱烈的討論,文學所籌備處教授吳懷晨認為,其實文藝市場一直都在,近年來網路上詩相關的粉絲頁,加起來有數十萬人訂閱,顯示對文學還是有熱切的需求,只是接收內容的習慣不同而已,藝術大學有很好的條件,可以在目前的文藝困境中突圍。文學所教師也是知名人權運動者張娟芬表示,北藝大文學所重視田野,文學書寫要積極地介入社會,一改過去閉門創作的印象,這恐怕也是該所吸引許多社會學科學子關注的原因。
文學所宣傳的反應熱烈,一方面也顯示,台灣並不缺乏對創作有熱情的年輕人。「我們希望將這股創作能量極大化,所以文學所的設計,就是提供資源、全程陪伴學生完成作品,所有師資、課程安排全都是指向這個目標。」文學所教師王盈勛提到,為了豐富學生的生命經驗,甚至還為每位學生爭取3萬元流浪雲遊獎學金。由於條件豐厚,現場學生也表現極高的興趣,除了創作之外,也紛紛詢問應考、課程相關問題。有同學問起跨域如何在北藝大實踐,老師幽默回應,「你來,自然就被迫跨域了。像我常常突然被學生拉去演戲、當裝置藝術,這就是這個學校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