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於3 月18日邀請到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蒞校舉辦專題講座,並由前校長朱宗慶講座教授擔任主持人,茹總監以「劇場之策劃經營與管理—如何透過發展西九創造更具活力的香港表演藝術生態」為題,具體說明了香港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起源、現階段執行過程,以及未來的計畫藍圖。
由於熱愛藝術與劇場,茹國烈總監從電腦工程師的身份,轉投入經營藝術管理,迄今逾25 年。從民營單位的私人小劇場,到先後擔任公部門香港藝術中心行政總裁等相關職務,以及現今成為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這一路走來,不僅練就了許多豐富的實務管理經驗,更讓他學習到如何使用公家的資源來從事藝術經營管理,並能符合社會的期待。
迎向亞洲藝文表演設施建設大爆炸的挑戰
茹總監強調,過去十年整個亞洲的藝術文化表演設施建設大爆發,其中包括了中國大陸許多藝文場館的建立;臺灣則在未來五年內也將會有超過15 個大大小小的不同表演藝術設施興建完成。而香港西九文化區也會在未來的十年內,陸續建立完成十餘個展演廳館的設置。
茹總監說明,一座文化藝術表演廳館在完成主建物設施之後,緊接著即面臨到管理營運、節目、資金等多重挑戰,至少需要約五年左右時間來消化這些問題,才能逐漸邁入常軌。
過去幾年,當他與建築師一起工作,建築師常告訴他,不要擔心資金等造價問題,因為當這座建築物蓋好時,它將可使用長達50 年或是100 年。但他所思考的則是,這樣的建物,要如何去妥善的運用規劃,因為營運管理、節目內容與觀眾群建立,至少要經過五到十年左右,才能與當地的人文藝術發展相互結合,進而邁向成熟。
香港政府大手筆投入人才的培育
茹國烈總監提到,香港沒有文化局,所有的藝文事務是由民政局所負責管理,每年平均約花費33億( 港幣)給當地的藝術文化表演單位團體( 包括圖書館與博物館)。而西九文化區自1998 年提出規劃迄今,也幾經波折,終於在2008 年制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同時通過一筆216 億( 港幣) 的撥款來執行相關發展。
此外,2013 年政府宣布投入1.5 億( 港幣),分五年來著手培訓藝術行政人才,這也是歷年來政府在這領域所注入的最大手筆。
也因此,茹總監認為,現在的香港藝術管理學生是非常幸福的,在畢業後工作約兩三年後,就可以申請經費出國去實習或是進修。例如從去年開始,就有派人至臺灣的兩廳院與雲門舞集等單位進行研習。
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佔地40 公頃的西九文化區,集結了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美術館、演藝場館、劇場及購物廣場,同時提供住宅、酒店、辦公室,以及零售、飲食及休閒設施。
其中,特別為戲曲展演而設計的戲曲中心是一大特點,並致力打造為中國戲曲發展重要基地;同時,為配合戲曲中心的落成,與打響西九文化區品牌,近年來,更積極在區內舉辦如「西九大戲棚」、戶外表演藝術節「自由野」等各種節目和學習活動。
最好的藝術家都應會是品牌與營運專家
未來在每個廳館都將設置有總經理與藝術總監之職務,茹總監這樣認為,各廳館的藝術總監為其藝術最高指導人,他與總經理兩人之間,應要維持一種平衡。他並希望屆時每個廳館的藝術總監與總經理要提出節目與營運的三年計畫,全力去完成執行;在西九文化管理局部分,則是扮演監督的角色,而非去介入營運節目的規劃。茹總監同時相信著,最好的藝術家都應會是品牌與營運專家。
此外,建立起前臺管理人員、後臺道具、推廣活動、場地租用、售票系統等相關分享機制,也是往後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而這也就如同在大學裡,學院與系所間進行資源分享一般。
最後,茹總監強調,現在很多的藝術展演殿堂像是讓民眾崇拜的地方,且找不到理由想要進去。而他所期待的是營造出像是倫敦的Theatreland,或是首爾大學路那樣的表演藝術氛圍,讓民眾前來遛狗、看海、購物、工作、約會等,且讓遊客改變對香港刻板的濃厚商業印象,增添幾許藝術人文的色彩。
參與此次講座的除了藝管所師生外,來自文資學院及不同系所的校內師生,以及藝術管理相關領域之專業人士也特地到場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