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學科於去年12月19日舉辦一場共同科通識教育跨領域學習論壇「辛意雲老師「美」與「學」的教學實踐」,邀請到辛老師任教於建國中學與北藝大時教導過之學生,進行跨領域學習與全人開展的經驗對話,及藝術人終身學習的美學展現。
這次論壇邀請到研考會江主委宜樺、國立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賀陳弘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張嘉泓副教授、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郭珊珊秘書長、中研院物理研究所詹明宜教授擔任與談人,並有多位校友、在校生及教職員等人參與活動。
江宜樺主委表示,整個通識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格,就是一個博雅、通達、雍容又平易近人(親切)的特質。他認為,如果教育要成就怎麼樣的人格,應就是如此之人格特質。他說到,於2002年至2006年在教育部顧問室負責四年中綱計畫,與回到台大教務處服務時,花了最多的心力就是在推廣通識教育。而所謂的通識,就是創造出博雅的學習氣氛;而博雅的人格是不斷地去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事物,面對各種可能性的時候,還保有著好奇心,願意打開眼睛去看、去包容、去思考、去反省自己,尊重別人。他說明,通識教育也就是透過學校的教學與課程的設計,讓學生共同科通識教育跨領域學習論壇「美」與「學」的教學實踐們具有這樣的學習態度,至於課程的內容為何,反倒是其次。
江主委提到,要將這種理念落實到現實,現今仍有它實行上的困難。他解釋,有一個很大的癥結點,那就是仍有很多人把通識教育理解為「專業學科教育以外的教育」。然而,這樣的認知,只能稱之為跨領域的教育學習,讓本來通識教育想要透過跨領域的學習讓學生培養的博雅、通達的人格教育只能達到部分的功效,卻不能落實與取代通識教育它真正的核心價值與精神。他同時強調,帶領同學修習的老師,更需要具備有專業素養的人格、與他內化後放大出來的知識來教導學生。但就目前一般而言,所能做的只有課程內容、領域劃分與學分上的設計規定之部分。
賀陳弘院長說到,通識教育是一所學校共同的核心,以北藝大來說,五個學院的學生們,透過通識教育將大家凝聚在一起。他並以漢寶德先生所寫的「藝術教育救國論」來作比喻。他說到,藝術與專業是一個國家社會可以提升的兩隻翅膀,創意這個東西往往不是在單一的專業裡產生的,是要多重的交匯,就如同有河川匯流的地方,生態往往都是最豐富的。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張嘉泓副教授則以哈佛大學的核心教育為例,它的宗旨就是希望使其學生們去”Approach knowledge”,也就是說,希望學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動作,真正進入到學問裡頭,而通識教育也就是如此。他認為,通識教育者更像是個表演者,他可以深入每個人的心裡,跟所有的觀眾是有共鳴的,且可以合而為一,他哭,你跟著哭;他笑,你會跟著笑。那不僅是一種學問的傳達,也是一種震動生命的感覺,這也是通識教育要達到的一個境界,讓學生們可以真正地深入學問之內涵。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郭珊珊秘書長分享了透過辛意雲老師所講解的「史記」、「莊子」、「論語」等經典文學,提醒大家重視通識教育,也就是「全人教育」的必要性。而所謂的「全人教育」,就是希望人可以真正享有,有能力開發生命的喜樂,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在文化藝術上有高度享受的能力,能夠保持有彈性的態度,還有開放的心智,是可以享受快樂的人。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詹明宜教授則解釋,透過經典文學的傳播,可以讓人的腦細胞產生不同的變化;透過聲音的傳遞,不僅可以獲得其中的知識,更可以感受到書中人物的那份溫情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