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與關渡美術館共同主辦之《2025創作卓越獎》自8月29日起至10月26日於關美館1樓展廳盛大展出。此展主要為提升學生創作與研究能力,並鼓勵參與具開放性與創造力的競賽展覽。

而本屆得主則由碩班生李兆起以作品《屈服於勝利者的意識形態》獲選,並將可獲得次年於關美館舉辦個展之機會。 這次《2025創作卓越獎》計有來自大學部與碩士班共50件作品參選,主辦單位特聘請校內外教師及專家學者,經初、複審二階段評選後,最終選出9件碩班生之參展作品,同時於決審中選出首獎1名,於8月29日關渡美術館聯合開幕式上舉辦頒獎典禮。

 劉錫權校長於典禮致詞時表示,此項獎項為美術學院自2005年創立迄今,旨在鼓勵新世代創作者勇於透過其獨特的創作視角,開展對不同議題的討論。劉校長強調,多年來看到同學們卓越向下扎根的力度與向外擴張的強度,實踐至今更展現了豐富的創作成果,同時也流瀉出新生代藝術創作者的慾望實踐及未來形貌。 

關渡美術館蘇孟鴻館長則提到,本年度創作卓越獎作品不僅展現了當代藝術新穎的面貌,可以看見屬於新世代創作者活躍鮮明的自我展現態度。同時更期望,藉由該獎項同學們的優秀創作表現,發展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創作的成果標竿,並期望未來在此平台下,持續進行年輕世代創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拓展臺灣藝術院生對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與認知。 

此次展出作品包括有首獎作品《屈服於勝利者的意識形態》,作者李兆起以嫁接與拼組為方法,將植物的假死與再生狀態,與防盜刺等現成物結合,形成介於有機與無機之間的裝置語彙,在空間中生成不穩定的張力,讓每次展出皆為植物生長後,一種新的且持續變異,呈現屈服的狀態。 

林奕岑之作品《光的殘響》則透過碳化的枝條,使植物轉化為描繪自身的工具之外,加上舊文件與自種植物纖維製成的紙漿,在解構與重組中蘊藏時間與記憶。而作品《將所有分頁加入書籤》,作者張瑞哲以紙、樹脂、標本等材料,透過「壓縮」與「重現」這兩種模式,探討人類如何感知和儲存現實中的資訊。

另一方面使用路殺動物製成標本,這些被壓得扁平的殘骸,如同版畫般成為了自然生命在文明路徑中的印記。 《如紙⼀般的厚度》是作者陳冠霖在過期的底⽚與廢棄的造紙廠之間建⽴歷史的連結。陳星宇展出之《殘跡-002》則取材自生活中斑駁與破損的痕跡,透過圖像的聯想性,築構出不存在於現實的島嶼。

另外,曾姿嘉以多個獨立的畫面構成之作品《漣漪》,透過並置、組合,試圖營造一種潛在的關聯性,使圖像之間產生回應與牽引,彷彿被一種更大的脈絡重組。 黃紫瑜作品《金屬宣言:第三章 材質化的世界》,探討金屬作為數位時代的未來象徵,從物質性、技術性與精神性三個維度進行跨學科對話。黎家寶《聖凡之界》探索信仰體驗的雙屏幕錄像裝置。最後由黎寧駿帶來的作品《Animated ㄅㄆㄇㄈ》,透過影像裝置與數位輸出,重新詮釋著不為書寫的敲擊鍵盤,就像在為靜止、沒有生命的符號注入「活力」。 

攝影 朱淇宏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上傳者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5-09-09 14:53:20
    最近修訂
    2025-09-09 14: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