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學院於 1 月 5 日舉辦「傳統 藝術 文化學術研討會」,策劃以佛教藝術、臺灣美術、傳統藝術為學術研討會主軸,並同時歡送於北藝大任教 28 年的林保堯教授榮退,也為彰顯他數十年來培育英才無數,帶領臺灣的佛教藝術、臺灣美術、傳統藝術的研究發展之貢獻,表達敬意。
這次的研討會邀請到國內外 10 多位專家學者們進行了3個場次、10篇論文發表外,林保堯教授也以「印度世遺-山奇大塔」為題,擔任研討會之經典講座主講者,分享他的精闢研究與獨到之見解。
林保堯教授首先談到,「山奇大塔」為西元前二世紀至一世紀間,由阿育王在現今印度山奇佛教遺址上,建造的一座舍利塔塔基擴建而成的。由於舍利塔為婆羅門或統治階級的墳塚演化而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即是這座位於中印度的山奇大塔。1987 年整個的山奇佛教遺址列入聯合國 UNESCO 文化遺址,1989 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遺址面積長 137.2公尺,寬 91.44 公尺,期間密布著許多佛塔、僧院和寺廟遺跡。主要的有三座佛塔,其中的一號塔即是慣稱的山奇大塔,其型最為壯麗且完整,不僅是佛陀的紀念塔,亦是佛教宇宙觀的縮影。
林教授進一步說明,1818 年英國的泰特將軍駐守桑淇時,於「婆媳之丘」(Sasbahu-bhita)至高點紮營,作防禦工事時,無意中發現大塔,迄今約有 2,200 年之歷史。此外,山奇大塔的東門圖像有著「三寶標」,三寶意指佛、法、僧,包括印度神話中的最高天神帝釋天(India)的「金剛杵」,古印度象兵、馬兵、箭兵和騎兵的武器「三戟叉」,及印度神話中轉輪聖王的武器「金輪寶」。此外,大塔門有有東、西、南、北四座大門,門上刻繪有精彩的本生、佛傳等故事,象徵勝地與世俗的出入口。
除了林保堯老師的經典講座和與會者們分享其研究經驗及成果外,在論文發表部分則包含「藝與術 林保堯教授的臺灣美術圖譜」、「1992年:臺灣藝術市場四十年歷程的轉變」、「日治時期金瓜石神社的創建、信仰及其祭典之研究」、「另一種唐代密教使:肅宗朝以降唐地迎奉法門寺舍利考」、「唐代的佛陀意象-以《法苑珠林》〈千佛篇〉為考察中心」等美術、宗教、藝術等議題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