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與日本九州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共同舉辦之「地方文化再發現大學與博物館之可為」國際論壇在1021日於日本別府大學展開一連兩天的系列活動,並從「從災害中學習地方文化」、「知識據點設施在地區文化中的角色」、「大學、博物館連結地區文化與市民的功能」及「從大學教育重新發現地區文化」等四個議題切入,進而探討與反思地方文化在今日社會建構上扮演的角色與方法。

  赴日參與此次論壇的臺灣代表團包括北藝大博館所黃貞燕老師、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林承緯老師所帶領之師生團,以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謝仕淵副館長和國立臺灣大學胡家瑜老師等人;而在日本方面,則有來自包含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東北縣立歷史博物館、別府大學、東北學院大學及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等八位專家學者及各界與會貴賓們。此外,論壇中學生也進行論文發表,期透過新世代學者的實踐活動,思考人文學科在重新發現地區文化上可能扮演的角色。

  從論壇的專題演講中即可發現到,長期的行動實踐,對於地方文化的意義十分重要。其中,日本別府大學飯沼賢司教授分享了國東半島世界農業遺產的推動,與該地區持續長達三十年以上的研究調查之間的密切關係。他以自1981年起,大分縣立歷史博物館針對田染莊地區展開莊園村落遺蹟調查為例進行說明。沼賢司教授表示,別府大學以環境歷史學的概念,從2000年起致力於「田園空間博物館構想事業」計畫。於此基礎上,在2010年,該地被選定為國家重要文化景觀,2013年更成為「世界農業遺產」(GIAHS)之一。

  除此之外,在「地方文化再發現」議題部分,如臺灣高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臺北保安宮、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小林村、日本國東半島世界農業遺產、熊本水俁病歷史考證館、氣仙沼尾形家、大分別府大學、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仙台工藝指導所、竹田城原與宮城地區、大阪真田山舊陸軍墓地等地方文化活動經驗,也在這次的活動中進行案例說明,彼此經驗分享與交流。

  北藝大與日本九州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於2009年正式締結學術合作協定,迄今的九年間,雙方舉辦多項研究交流,密切地對話與交換經驗。同年,博物館研究所隨即啟動為期三年的「博物館與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展示、教育」系列研習,期間師生們除赴日實地田野學習外,並將這些活動彙整編輯出版成專書。

  20112015年間,臺灣與日本透過博物館與物件的探究,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分別辦理「博物館、物件與文化的詮釋溝通」、「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與「生活的展示:生活物件與生活方式」等工作坊。這次的論壇正是雙方於去年起所展開的全新合作項目之「地方文化的發現、保存與活用」的四年計畫之一。對於北藝大與民博的交流意義,不僅止於雙方的合作,而是整個臺灣與日本知識體系中,多方大學與博物館的對話。

  未來,北藝大與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也將延續此精神,帶來更豐富、多元視角的研究觀點與經驗來分享。

文字/曾祥宇 攝影/曾祥宇、張育君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9-01-26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8: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