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藝大人才躍昇計畫邀請到德國現代舞蹈家Henrietta Horn教授與英國舞蹈重建專家Susan Barnett教授帶領學生重建德國已故舞蹈家瑪莉.魏格曼(Mary Wigman)的作品《死亡之舞II》,同時藉舉辦跨域論壇等活動,由舞作重建團隊與舞蹈、美術及電影等專家學者,以「身體」與「死亡」為核心,探討「表現派」藝術家的跨領域和跨時代的表現性。

經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死亡之舞》的相關資料與手稿,隨著瑪莉.魏格曼的逃亡四散各地,儘管第一版仍留有紀錄,但第二版幾乎已是亡佚的狀態,沒有影像、沒有親眼所見,只留有一些照片、一份瑪莉.魏格曼的記事手稿,以及德國表現主義畫家Ernst Ludwig Kirchner為瑪莉.魏格曼《死亡之舞》所繪的畫作成為衣著與表現上的依據;其舞譜與走位圖複雜、頁碼也可能錯置,重建過程實屬困難,但當Henrietta Horn教授於現場稍展現其中的部分舞段,觀者們依然能感受到《死亡之舞》中的力與美,和對《死亡之舞》內在衝突與掙扎的詮釋。

於專題論壇中,電影所江美萱老師藉以電影的角度討論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並以《吸血鬼》、《杜白麗夫人》、《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為例,說明1920年戰後對於寫實的反感,而造就出當時演出呈現時,那種舞台劇形式的場面調度、扭曲的構圖,甚至演員誇張的肢體,皆反映了一種時空下的不安感,與對於社會理性及文明的質疑。

藝術跨域所張懿文老師則以美術的觀點,討論表現主義在繪畫及死亡上奔放且多元的呈現方式,更加說明著德國是一個內在其為衝突的國家。以中世紀晚期的寓言主題畫作所詮釋的「死是權威的衰亡,亦是新生」作為德國衝突的內在精神,亦開啟了對於《死亡之舞》本質的討論。在場聽者則發言表示,認為《死亡之舞》並非全然是絕望的意涵,而是一種臨死逢生的舞,如同它的消逝與重建。

當被提問到如何從靜止的舞譜或是畫作中,重新找回《死亡之舞》的動態呈現,Henrietta Horn教授說明,身為一個舞者,在她重新詮釋舞譜上的符號的時候,就已經在創作這個舞蹈;這樣的重建,也是必須藉由舞者的身體和編舞者的敏銳度,去達成靜止到動態的過程。另關乎於《死亡之舞》重建後的舞作是否真實,她則認為,所謂的真實,是在發生的當下,尤其當舞者在跳《死亡之舞》時都是面具掩面,只能藉由對方身體的動作和自己的感受,來回應動作本身的真實性,來說服觀眾相信意象的生成。

對於此次北藝大能參與舞作重建工作與進行演出,更接近瞭解瑪莉.魏格曼原本的舞作,帶來全新的觀舞視角外,Henrietta 教授也期望能再次展開新的合作,重現舞作《春之祭》。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7-09-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5: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