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於9月3日至12日舉辦金屬材質研習營之「雕塑—焊接工作坊」,並邀請到臺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執行長,焊接專業技師李儒杰老師蒞校親自示範操作,並針對雕塑創作相關焊接技法進行實作教學與經驗分享。此外,也希望透過「雕塑—焊接工作坊」的參與,提升同學的焊接技術與正確的操作概念,同時強化創作大型作品,以及空間裝置作品時的專業性結構施作能力。
進入20世紀後,焊接金屬之技術也躍為雕塑方法之一,金屬擁有多種加工模式,可冷可熱,具備良好的延展性,且在近代的戶外大型立體作品中,大量被使用,成為藝術家多樣材質中的選擇。此外,自19世紀末期,焊接技術法逐臻完善漸漸接近一般所使用的手工電弧焊,成本也隨之降低。加上焊接作工應用範圍廣闊,技術也更加成熟完整,運用於藝術創作將可提供更多的選擇。
由於焊接操作技能的教學練習及其相關雕塑創作技術的延伸,可有效擴展學生雕塑創作在規模、尺寸、結構與材料使用等創作能力的強化與延伸,並能協助解決金屬創作上的相關問題。因此,在這次的工作坊中,特別安排規劃一系列焊條電弧焊接、二氧化碳氣體保持電弧焊、氬焊、電離子切割、乙炔等基礎鐵工技術操作與相關安全實行等課程,帶領同學親身體驗焊接之專業知識與技術。
然而,相較於一般的雕塑施作,焊接的前置工作更加的繁瑣與要求安全性。以「氧乙炔融切示範與教學」為例,除了備妥氧氣、乙炔等器材外,如何將要處理的金屬放置在鐵砧上固定好、學員準備護具穿戴(護目鏡或墨鏡),以及帶上焊接專用手套等步驟,皆是缺一不可。
李儒杰老師說明,氧乙炔,屬於氣焊的一種。它的特色是操作容易,但每次在操作機器前都需要做好保護措施,操作機器要開關確實,場地要清空,不要放置易燃物,也勿太靠近電線。因為氣焊都是用火燄去融切金屬,對其他的身體部分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但是若是用電焊,就需要穿戴全套的工作服、專用的融接面罩,因為暴露在外面的身體部分會被曬傷,就像是在大太陽底下被紫外線曬傷一樣,長期下來對身體不好。
經過了一週多密集的課程實務演練與操作,參與工作坊的每位學生們也對於如何正確使用焊接之相關工具與技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也期將此次學習到的技術,有機會實際的運用在相關作品創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