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策劃之「博物館、物件、文化的詮釋與溝通」四年系列課程主題於9月10日起展開為期四天之活動,邀請到國內與日本等地之專家學者們共同與會。此次課程規劃兼顧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誌、理論與實務,透過國內外個案的具體案例的介紹分析與田野參訪,提供博物館學基礎知識與方法論訓練,與分享不同之實務經驗。
繼前兩回的課程主題「博物館、物件與文化的詮釋溝通」、「歷史的展示:物件與記憶」後,今年第三回以「生活的展示:生物件與生活方式」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演講授課,分享和討論生活物件的各個面向。
這次討論議題包括「民具、民藝與博物館物件」、「生活文化、記憶與大眾史」、「作偽與模仿」、「戰爭的日常與非日常」等,期藉由這樣的課程設計期望能有助於博物館工作者建立從理念、規劃到操作實踐,深化臺灣地方歷史、民俗類型博物館工作人員之涵養與工作能力。
於專題研習中,來自臺、日共8位老師,各自分享其藉由生活物件的解讀,以及在博物館中蒐藏、展示的意義與價值,並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探討。其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王嵩山教授以「原住民的物觀、博物館蒐藏與展示」為題,並從各族不同的生態背景、工藝製作與文化、日常服飾,以及其物觀與社會文化體系等面向,提出他精闢之研究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