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講座繼95學年度成立以來,邀請了多元領域之專家學者們開設不同之課程,讓同學們在藝術專業學習之外,也能透過不同的課程,強化自我知識吸收與人文素養之提升。之前曾提過的如曾志朗教授之「與美有約-科學的發現、發明與創意」、夏鑄九教授之「塑造空間-認識建築」等,這次要介紹的,則是由柴松林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之「認識當代社會」系列課程中的一堂課,主題為「看! 奧運的勇者運動家的精神」,由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女士擔任此場講座之主講者,她與同學們分享了多位在奧運運動場上的傑出運動家的經典故事,藉此希望帶給年輕人對於生命的種種挑戰,要建立起像運動家般不屈不撓之精神。
有「亞洲羚羊」美譽的紀政女士,對於現在的大學生而言,記憶似乎是停留在國中小課本中的傳奇人物,因此,一開場她就以一部剪輯多年來在各體育盛事如奧林匹克等比賽之珍貴畫面來做為自我介紹,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她的相關背景。她笑說,這絕對不是「Show off」,而是希望透過自己專業運動背景,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多位運動家的經典故事。愛聽故事,更愛說故事的她認為,在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著值得讓人省思與學習的運動家精神。
紀政女士說到,在奧運運動場上,成就了許多國際體壇的明星,其中如代表美國的擲鐵餅選手Mr. AI Oerter,他從1956年到1968年,連續四屆在奧運會上為美國摘下勝利的金牌,值得一提的是,他每次獲選為國家代表隊,都不是最被看好為奪金的選手,但每次的比賽結果都讓眾人們感到驚訝。紀女士表示,會談到他,主要是在1964年,當他獲選要參加第三次奧運比賽時,不巧碰到頸椎受傷,即使隊醫都告訴他這樣的情況根本無法參加比賽,但榮譽心極強的他,一再表示,除非是他死了,不然他一定要完成這次的比賽。最後,他在身上放上了冰敷袋與纏滿了繃帶,負傷上陣,即使每一擲的劇痛都像是要將他的身體撕裂一般,但他還是完成了比賽,並拿到冠軍,而當他上台領獎時,天空佈滿了烏雲,雷電交加。紀政女士談起,隔天的報紙則是這樣形容這位選手的,「即使是打雷閃電,天上的眾神們都要為他鼓掌…」,這就是Mr. AI Oerter,永不放棄的勇者。
而另一位來自美國的女性運動員-Wilma Rudolf女士則是紀政女士的摯友與最崇拜的運動家。她說到,Wilma來自於Clarksville, 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小鎮裡的黑人貧苦家庭,在家排名第20個(共22個),她不僅是個早產兒,更在出生後不久就被醫生診斷罹患了小兒麻痺,但她的父母從不放棄任何可以治療她的機會,不辭辛苦地讓她可以有機會定期做復健,直到她12歲那年,她才終於可以不用借助任何輔助工具,自由的行走。然而,又有誰可以想見就在4年後,Wilma滿16歲的那一年(1956年),她即代表了美國參加了奧運的田徑項目比賽,在4人400公尺比賽中摘下銅牌之後,她更在第二次參加奧運時(1960年),一舉囊括女子100公尺、200公尺等三項金牌之殊榮。這一切的成就,都是源自於父母從不放棄她、對自己她也從未放棄,且為了達成自我的目標,不斷的用腦去想,如何彌補自己的不足。離開田徑場上的她,不斷致力於爭取種族、人權與社會公義,雖然她在54歲那年,因為罹患腦瘤而與世長辭,但她所做過的每一分付出與努力,早已深植在世人的心裡。
紀政女士強調,任何的比賽,一般人往往只看到最後的結果,而去忽略了在其過程中,每位參賽者的用心與專注,皆一一見證著生命中的每件事物都是有捨才有得。她陸續舉出多名運動家的例子:如 Parry O’Brien、 Bill Bradley、鄧亞萍、朱木炎與黃世雄等人,這些都是值得令人學習的運動家。而對於已故之名作家劉俠,與知名口筆畫家謝坤山,紀女士說到,每個人一生都會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奧林匹克,而他們就是在自己的比賽中勝出的最佳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