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 資料提供/美術學院】美術學院師生一行9人於1月31日 至2月10日前往美國紐約,展開為期10天的研習計畫,除了讓同學們可以開展藝術認知與國際視野外,也能加強國際經驗之分享,將其運用於學校活動中,使參訪經驗落實為教學資源之一。
這次研習計畫,由美術學院劉錫權副教授帶領,透過參訪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村、藝術家工作室、學校、以及多元的展演活動,藉此瞭解當代藝術活動推展的模式之外,亦刺激學生思考如何於在地的環境中反省藝術機制,並透過對不同領域和環境的對話與思辯,使學生在創作作品、書寫文字與展開活動的過程裡,能增添對照與擴大對話的層次。造訪之處如下: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雀兒喜藝廊區 (Chelsea)、PS1現代美術館(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 of Art)、修道院美術館(The Cloisters)、Dia: Beacon美術館SOHO區的藝廊等藝文中心,與紐澤西州的 William Paterson大學等景點;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透過介紹參觀了司徒強與林桂香(北藝大校友)兩位從台灣至紐約發展的藝術家工作室,並造訪兩處紐約駐村單位和當地藝術大學,讓學生們認識紐約當代藝術的運作與生態,對應台灣的藝術環境,並瞭解各方至紐約駐村的管道。
科藝所三年級研究生牛俊強表示,在紐約的藝術圈中,藝術家可參加各式各樣類似「工會」的團體,並藉由這些團體互助,對體制發聲,或增加自己曝光機會。但反觀在台灣,藝術家彼此串聯還是太顯薄弱,無論是世代間或媒材間,偏向個體發聲;另一方面也是藝術與生活的一個落差(或說是藝術容易淪為一種既定僵化的文化語言),經過一趟紐約行,對他自己所處的當下和未來有著多一些思考。
美創所一年級研究生周代焌說到,在參觀了一些駐村藝術家之藝術村後,感到那邊比留學更有用,因為在那可以接觸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那個環境下是你必須去與人溝通的環境,而且場地很好,對於創作來說是很不錯的地方,讓自己有機會去碰撞。
美創作三年級研究生陳宏群認為,在面對紐約這樣的一個民族大熔爐,每天可以遇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著不同腔調的英文,看到截然不同的各國民情。每個人所展現出來的特質互不相同,而這些特質看似互相衝突矛盾,但卻又不可思議地共容共存,融合交織成一種被稱之為「文化」的東西。且在這趟的紐約行中,除了看到大師的原作所帶來震撼與感動之外,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他們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到無數的藝術活動無時無刻地發生,光在曼哈頓就有數不完的劇院或是博物館、美術館和音樂廳,從古典到現代,只要在這個城市就可以做一趟藝術史的巡迴之旅,就連在地鐵或是馬路邊,都有街頭藝人認真的表演,還會有人拿著自錄的CD跟你分享與兜售,在寒冷的冬天都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熱情是如此的澎湃。他們對於人文的培養從平常的生活裡就可以窺知一二,一個國家的強盛絕對不只是依賴政治、經濟或是軍力,最主要的就是人文素養的培養,從最基層的環節就開始把藝術融入到生活中。科藝所三年級研究生張暉明談到,透過這次的行程,不僅體驗當代藝術之都紐約的多元性,還有對藝術創作開放的態度,同時因為不只是進行參訪,還有參觀景點、看表演,與在紐約的台灣藝術家對談等,從不同面向去獲取經驗並認識紐約人的生活,滿足了藝術創作者對紐約的憧憬。由於這次的行程是由我們學生與老師共同討論出來的,保留了一定的彈性,讓整個參訪變得相當多元,並充滿了驚奇。如欣賞百老匯的經典名劇──歌劇魅影,和外百老匯的表演觀賞,到訪之觀光景點如自由女神像、世貿大樓舊址、華爾街、中央公園、布魯克林橋、時報廣場、中央車站等。
這次參與同學有來自美術系、美術創作研究所及科技藝術研究所等不同系所的學生,在這次旅行中也相互交換彼此的看展心得與對當代藝術的看法,開啟了創作與展覽全新的可能。
誌謝:感謝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徐水仙主任、黃再添先生、叢志遠教授、林桂香學姊、張力山學長等人之大力協助及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