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共同學科主辦之「2009藝術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於5月26、27日登場,為期兩天的的研討會中,邀請到產、官、學界之專家學者進行精采座談與經驗分享,並舉行多場論文研討。其中,發表之論文議題含括美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科技藝術、博物館等各藝術鑑賞領域,且從課程理論與教學實踐經驗的面向共同探討藝術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創新發展,共計發表有18篇論文,活動並吸引來自國內各領域教師等相關與會人士百餘人共襄盛舉。 

朱宗慶校長表示,身為北藝大的一份子是十分幸福的,除了每天能在這富有藝術氣氛的環境裡,與這麼多年輕、有才華的藝術家們一起工作,共同為理想一起努力與學習。此外,更要感謝副校長張中煖教授在通識教育這塊領域上的貢獻,不斷邀請到各行各業傑出的專家們蒞校授課,讓北藝大的學生們除了在藝術專業學習外,同時也能夠吸收到更多元的新知。他期許,透過所有關心藝術通識教育發展工作夥伴們的熱情參與,共同探究藝術通識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分享經驗、激盪火花與創意,進而建構願景,從這些交流中形成學習社群,永續發展。張中煖副校長談到,藝術領域通識課程是各大學通識教育重視且必備的課程。北藝大自創校以來,位居台灣藝術高等教育重要地位,在校學生必須跨系選修各領域藝術鑑賞課程,課程設計特色堅持跨領域的課程思維與精神,引領學生經由創意與體驗學習的過程認識各個藝術領域的思維與方法;在藝術鑑賞課程與創意教學方面,長期累積豐厚經驗,故在國內藝術通識課程領域的發展上,理當扮演關鍵性的協同角色,為全國藝術通識教育發展盡一份心力。

研討會首先邀請到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博士以「大學的遠景:讓感性與理性共舞」為題發表演說。曾院士說到,對於高等教育之願景,是期望培育出具有卓越的學習成果、有能力的、具有倫理觀、全球觀,且了解永續發展之重要性的下一代。他強調,大學的任務是必須教育年輕人有能力分析過去、敘述現在、規劃將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要培育有基本的常識(common sense)、要能分辨判斷是非對錯與邏輯思維的能力,同時也要有對於未知充滿熱情及好奇,且勇於面對挑戰。曾志朗院士提到,現在大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每個學院都是各自獨立的。他認為,若是一所大學內,各學院的重大活動訊息不能相互流通、相互參與,那這所學校的管理就是顯得零亂、沒有系統。他說明,每件發生在學校內的事,皆需要每位學生的參與,這不僅是對自我的尊重,也對學校的關切,未來出社會工作時,很多環節都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而不是將自己置身事外。他認為,大學生要養成多元的智慧,在不同領域下所產生的不同智慧,而他更期許所有的大學生,不分科系,要兼具「理性」與「感性」,它們本就屬於同一個平台上,而大學就應該提供這樣的舞台。

而另一場由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博士所擔任主持的「跨域論壇:美學、創意與全人生涯的實踐」座談中,邀請到鳳甲美術館邱再興館長、太極影音董事長黃寶雲女士、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先生,及現任輔大客座教授楊子葆先生共同參與,分享他們從接觸藝術之過程,及針對現階段大學通識教育提出相關之建議。其中,每位與談者皆對於藝術通識教育從大學才開始,似乎都嫌起步稍晚,甚至認為在國、高中及國小,都應開始著手建立起相關的通識課程。曾擔任外交部政務次長、駐法代表的楊子葆先生說到,在他擔任駐法代表時,因為小孩剛好上幼稚園,在那裡他看到了法國對孩子從小培育美感、品味的開始。他說到,在學期裡的特定一周內,學校會透過不同的食材來介紹與教導,讓學童們了解食材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烘培方式,對於食物的呈現是會有著極大的差別;此外,最後一天,還會有3星級以上的廚師來學校做菜給這些孩子們吃,學校不需負擔費用,而這些廚師全都是來義務服務的,因為法國廚師工會規定,全國只要具備有1星級以上之廚師,每年要有3個月的義務服務,就是跑遍全國,做菜給16歲以下孩童吃,這是一種社會投資,也是造就法國人分辨美食好與非常好那極微差異,從小即開始的培養功夫。他也強調,在法國,大學生最要具備的就是「思辯」的能力,而他並希望在台灣,未來在通識教育這塊領域上,可以重視這方面的能力培養。

太極影音董事長黃寶雲女士表示,學校的教師與家長們,要教會學子們啟動五感(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心對事物的感動,這才是最重要的。鳳甲美術館邱再興館長認為,通識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因為,儘管經濟條件再豐厚、富足,精神生活若是匱乏,無法滿足,永遠也不會感到快樂。而美學教育就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隨時可學習,藝術著實會讓人擁有愉快的精神生活,待人處事也會變得圓融。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先生說明,學習理工的求學背景訓練,讓他在從事音樂評論、製作上有著更清晰的邏輯思考,能更有系統、有組織來分析事情;他說到,在80年代,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普遍不足,讓他對文史藝術的熱情只能靠參加社團來獲得慰藉,現在的大學環境裡,相信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改善許多,因為通識教育是如此的重要,它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大學生的人生。吳靜吉博士也提到,通識教育在大學才開始,雖然有點晚,但不能不做;而唸藝術,也不是要當藝術家,而是要把藝術融入生活當中。而北藝大做為藝術專業教育學府之鰲頭,是否也可以接受建議,考慮規劃相關的學程,並將相關之經驗分享、推廣到各級學校去。

這次活動中,共舉辦有六場論文發表研討,而來自不同領域的與會者,分別就美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科技藝術、博物館等各藝術鑑賞領域,分享創意藝術教育的社會實踐經驗,且從課程理論與教學實踐經驗的面向,共同探討藝術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創新發展。這場匯聚國內藝術教育各領域大師,以及教育部優質藝術通識課程計畫主持人共百餘人的研討座談會中,所有與會者也道出各自在通識教育領域中之教學經驗及心得。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共同科吳慎慎主任表示,這次能邀請到來自全國多位老師的熱情參與,感到十分榮幸。她認為,藝術通識課程是很多元的,未來要著手整合課程,進行跨領域的連結,且不只限於藝術的通識課程,也在其它的通識課程加入藝術的元素去擴大與發展,讓藝術可以無所不在。她提及,如果課程間的聯繫是夠的、定位是清楚的,就不用擔心課程是沒有知識承載度的。

戲劇學院鍾明德院長談到,在這次的分享座談中,看到老師們充分運用科技來授課,除了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外,也讓課程更賦予活潑性、實用性。他認為,大學生活不該是狹隘的、枯燥的、要透過多元化的學習來滋潤自我心靈,舉例來說,閱讀歷史先賢的經典著作等,都會有相當的幫助。他強調,藝術創作是一種態度、一種存有狀態,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藝教所平珩副教授則說到,在這次的研討會中,聽到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師們,將通識教育課程結合實務,不僅在傳授理論,並讓同學可以自由去創作、發揮,使課程充分展現教育、文化、知識等多元的面向,同時引發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以及培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通識教育課程有著更大的發展可能與空間。北藝大副校長張中煖教授舉舞蹈為例,她表示,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相關單位認為未來舞蹈要走的方向,就是全力推動讓自認為不會跳舞的人,或是不曾與舞蹈有接觸的人來做舞蹈學習推廣,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通識教育的推廣。這次的閉幕式,主辦單位還特別整理了這兩天各場專家學者的精采談話,並剪輯為三分鐘的短片,讓所有與會人再度一同觀看分享,希望藉由這份對藝術的感動,能做為大夥日後教學的全新動力。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02-10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