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 資料提供/舞蹈學系】北藝大舞蹈學院之「亞洲特色舞蹈克差舞重建計畫」於本學期重建印尼巴厘島克差舞 (Kecak Dance of Bali),並邀請到華楊.帝比亞(I Wayan Dibia)、伊.古斯帝.布都.蘇達爾達(I Gusti Putu Sudarta)與伊.瓦揚.喜樂(I Wayan Sira)三位大師親自蒞校指導教授,涵括舞蹈、音樂、服裝與背景等,完整呈現克差舞原始之風貌。
在巴厘島,克差(Kecak)是一種不用樂器伴奏,而以「差克」(chak)的聲音,及其多種節奏變化所形成的男聲合唱。最初用於伴唱巴厘島祭儀性的一種附身舞蹈~桑揚(sangyang),在此驅邪除疫的儀式性舞蹈中,由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小女孩們進入出神恍惚的狀態而被神靈降臨與附身。
到了1930年代,居住在巴厘島的德國藝術家Walter Spies委託Bedulu村的I Wayan LimBak將此合唱加上印度史詩《羅摩耶那》(Ramayana)的故事改編後演出後,出乎意料地竟受到歐洲觀光客的熱烈迴響。自此以後,克差舞即變成巴里島外國觀光客最喜愛之戲劇表演節目,至今,這類型的演出在巴厘島內的許多村子已是隨處可見。
隨著印尼藝術學院(ISI, the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成立,產生了許多以不同故事編成的新克差舞。此次舞蹈學院特別邀請到這些實驗性克差創新作品的核心人物帝比亞(I Wayan Dibia)等3名教授蒞校來指導克差舞工作坊,並且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一段故事阿朱那的冥想《Arjuna Tapa》,編創了一個新克差作品《阿朱那的冥想 ~Arjuna in Meditation》。
而透過本校舞蹈系薩爾穆吉托揚老師引薦下,負責編舞的印尼藝術專科學校帝比亞教授、蘇達爾達與喜樂等3位老師自3月28日起陸續蒞校擔任指導教授,此次工作坊共計有60位學生一同參與了克差舞之排練。
在每周進行約10小時的密集排練,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後,於5月26日起,假舞蹈學院所舉辦之2010初夏展演中盛大演出,共計六場。這次經典舞作重建,不僅投入了數十名學生之參與,從服裝、佈景、道具等皆十分講究、忠於原著,最後並將表演場地從舞蹈廳搬到戶外的藝術大道上。
就在初夏夜晚,來自印尼的老師與北藝大學生們,以佈滿茂密樟樹的藝術大道為舞台,點綴著充滿熱帶島嶼氛圍的竹林、火把與布簾,伴隨著吹來的徐徐涼風,一陣陣熱鬧的「Kecak」、「Kecak」、「Kecak」聲不絕於耳,輕快的節奏與優美的舞姿,讓所有的觀眾彷彿置身於巴厘島, 欣賞這一幕幕精彩動人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