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 資料提供/美術學院】北藝大美術學院5月份邀請到國立台灣美術館黃才郎館長、臺北當代美術館石瑞仁館長與關渡美術館王嵩山館長,擔任「美術館館長論壇」講座之主講人,3位館長們分別就「生命年輪中的美術館經驗」、「從藝術的殿堂到美育的現場」與「解構大學美術館:藝術人類學與博物館誌的觀點」等主題,提出對美術館整體經營方向、理念與策展經驗等專業領域,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想法。同時,針對台灣當代藝術之主體性與特殊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會中也與學生們進行互動與意見交流,期能讓本土藝術與國際接軌,拓展多元化的美術館新思維。


年輪般的美術館經驗 每一圈都有著它的存在與變化

 
現任國美館黃才郎館長為國內少數擁有專業豐富經歷之館長,台灣三大美術館從籌備階段至經營,他皆親自投入參與,而在這次的講座中,他就其本身之美術館經驗做了精闢的分享。他說到,這些年來他致力於相關領域的服務工作,就是要為藝術界與政府之間搭起一個橋樑,讓政府的力量,能夠支撐起藝術界的期待。他說明,美術館就一個學習藝術的人來說,它應該是扮演一個面對原創作的機會,讓民眾面對歷史反映之議題,提供一個解決的辦法。

當他第一次在日本上野的西洋近代美術館,以一個學畫人的心情看到梵谷的作品時,除了興奮之外,同時也解除了他心中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畫冊總是比原作漂亮? 其實是因為畫冊比原作多了一個東西,叫做投影。在畫面高低不平的地方,反映在畫冊上,就變成是一個對比強烈的效果,而這是在原作上看不到的呈現。而這也是美術館應該提供給觀眾的一種感動,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感想,及另一種面對原作的悸動。

黃館長認為,一個美術館、博物館要做推廣教育時,知識教育當然是很重要,但對於藝術的氛圍、感動,以及藝術裡不容易言傳的搖撼,應該要透過不同方式之呈現且傳達出來。這類的知識教育並不是為了要給觀眾一個單一的答案,或是單一的呈現模式,而是要賦予它更多的生命力與想像的空間。如大英博物館的「埃爾金石刻」,透過3D錄像帶重建古時候的戰場來解說,那樣壯觀史實呈現局面,完全不需要任何語言的附加解釋,就可以讓觀眾一目了然作品想要表達的意涵。

談到常設展之議題,黃館長提到,目前國內並沒有所謂的常設展,因為在各個館方與策展人的共同決策下,最長也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現階段台灣各美術館的展覽方式對民眾而言,是碰到展什麼就看甚麼,並不是可以隨時看到各家博物館的經典收藏。

然而,這同時也突顯了另一個爭議,就是當藝術家捐贈作品給美術館館藏時,通常會提出設置專區的需求,期能作為常設展之用。但礙於時間、空間與人力等種種因素限制,往往作品一旦被收藏,就很少能再出現作展示了,對作品本身與想要觀賞的民眾都是一種失望,而這也是國內美術館有待思考與克服的重要議題。


當代的定義 就是跟每個人有著切身關係


台北當代美術館石瑞仁館長則是強調了當代藝術館的多重意義。他表示,當代美術館成立時,就是要成為以「當代藝術」作為定義的美術館。所謂的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之差別在於,現代藝術的基礎是以藝術為藝術主體,而當代的定義,卻是跟每個人有切身關係,包含談論消費、信仰、日常生活等種種文化現象,而這些都是很容易就看的懂,而且會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因此,當代藝術就是一個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結合的展覽。過去一般人把展覽認知為「藝術殿堂」,需要擁有專業涵養才能去接觸與欣賞,而觀眾就是所謂的「藝術愛好者」,存在著隔閡,但現在的展覽已不同於以往,其實是跟很多民眾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因為,觀眾就是市井小民,要經營觀眾,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觀眾覺得展覽好看。 

此外,石館長說到,當代藝術有個定位,就是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它所要強調的是社會與文化的對話,以及如何與全球接軌,換言之,就是全球在地化的問題。這兩年當代館將重點放在社區營造,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博物館聯合會,他們會固定去修正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定義,以符合當代的潮流。

在當代藝術館對於教育的定義上,他說明應該著重在藝術與教育的結合。但現在的國民教育裡的美育,所謂的「藝術與人文」,或是「藝術與生活」,則是一個當代藝術教育的趨勢。然而,對當代館來說,藝術與社區、居民、政府的結合,也從過往的不被談論,至今已成為人們經常思考的議題。另外,當代館也負有成為本土與國際間的交流平臺之功能,從開館到現在,引進了非常多的國際展覽,同時也將臺灣的藝術家帶出國外做交流。此外,以藝術裝扮城市、提昇文化、帶入社區、美化生活,並活化歷史,這些都是當代館的基本思考。


專業權威與民主化 大學美術館的定位與挑戰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王嵩山館長於論壇中,針對了目前國內大學美術館的定位做了分析與說明。他談到,近年來,博物館或是美術館在大學內陸續成立,但相對地,也產生了對於美術、工藝、設計等區分,開始有了不同的判斷,特別是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在美術館有著很多的反省。

他進一步說明,很多大學一設立美術館,就碰到了很多渾沌、曖昧不清,該是走純藝術,或是偏向設計與工藝類的作品收藏等等問題,這也突顯了美術與工藝的結合所衍生出的各項爭論,還有很大的探究與進步空間。

王館長認為,一個大學美術館應該從事的收藏,不僅要面對專業權威的考驗,還需聆聽民主化的聲音。目前,台灣各大學設立之美術館都傾向開放、民主化的走向,與社區連結在一起,投入社區營造,期發揮美術館的力量,讓社會獲得充分的藝術滋潤。然而,這樣開放式的做法,所展出之作品也可能會受到民眾們的質疑與產生不同的觀感。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對民眾而言,反應卻會有著兩極化差異,嚴重時,甚至會認為作品帶有侵略性,看了不舒服,進而擴大到連館藏的收藏品也會因為社會大眾的觀感而受到影響。這些現象,絕非只有藝術專業權威可以概括一切,這些挑戰進一步所涉及到美術館呈現的詮釋與溝通,以及讓各個館去重新思考美術館的定位究竟為何,是要再現大學的美術成就,或者是一個提供藝術多元欣賞的場域,而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值得大夥再三思索與尋找解決之道。

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論壇已圓滿告一段落,透過高雄市立美術館謝佩霓館長、國立台灣美術館黃才郎館長、台北當代美術館石瑞仁館長,以及關渡美術館王嵩山館長等人之精采分享與具體說明各館之經營特色與理念,相信也讓所有參與者對美術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瞭解,也藉由不同之欣賞角度,拓展不同於以往的美術館新體驗。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01-29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