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資料提供/電影創作學系】電影創作學系於 1 月 7 日邀請到印度紀錄片導演 Ranjan Palit 舉辦一場國際大師班講座,分享其創作歷程與經驗,現場同時放映紀錄片《In Camera》,並與師生們進行交流對談。

身兼攝影師與導演的 Ranjan Palit 先生,曾多次獲獎,現任職於美國 BBC 電視台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他這次帶來 2010 年新作《In Camera》,這是一部片長達 83 分鐘的紀錄片,也是他從事電影工作 20 多年以來,第一次將過往所有拍攝過的紀錄片重新彙整,甚至找到部份過去片中的主角們去重新詮釋,整理拍攝而成。對他而言,這部片子就是他回顧拍電影人生的一面鏡子,同時也藉此對自己的創作人生做了省思與期許。 

Palit 導演首先說明,在他過去所拍攝的 100 多部片子中約只有 30 至 40 部有發行過 DVD,而《In Camera》主要是挑選在他腦海裡記憶深刻的,或是對當事人有共鳴、影響力的片子(片段),且對他來說,這些也是他生命中最為珍貴的。

「拍紀錄片的價值之一,是另一種對觀眾或當事者的重要意義…」Palit 導演解釋,在一次的示威抗議事件中,一位曾被他拍攝的嬰孩在隔天過世,之後,導演則要求他去拍攝喪禮。起初,對於這樣的不幸,是他不想去面對的痛,但嬰孩父親的一番話則是深深撼動了他,讓他鼓起勇氣,完成工作。而那段話就是「對我們這些窮人而言,記錄拍攝下來的影像,是他小孩曾經活在這世上唯一的證明…」。

然而,經過了 25 年,他已厭倦透過攝影機去拍攝別人的生命歷程,特別是那些生命正面臨著危機的人。他不斷反思,到底是為了自我的功成名就,在眾人之間尋找到自己的位子 ? 還是藉此尋找新聞發生的過程?尤其是以人道的立場來說,是應該要放下機器去救人,還是繼續攝影?而這些問題,也引起了在場師生們的熱烈反應,特別是針對每當看到一些戰爭災難的紀錄片時,常會自我反問,為什麼攝影師當時不去救人,而是繼續去拍攝?難道不是該放下鏡頭,進而去參與事件?

他強調,身為一位攝影師,拍攝已成為生活中的慣性,到底是為了紀錄、新聞等目的,最終的意義究竟為何,他仍感到困惑。因此,他希望透過《In Camera》這部紀錄片重新的收集影片、剪輯與拍攝,藉此去尋找與解開種種疑惑。至於 Palit 導演是否有找到他最想要的答案,他並無說明,但在放映這部紀錄片後,全場的師生們則是給予了最熱烈的掌聲,來表達對他最誠摯的敬佩之意。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01-2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0: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