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楊金源老師所主持之「舞台動力實驗室」(Stage Machine Lab)今年初與屏風表演班2011新作《王國密碼》共同合作,以「可程式化飛人軌道機構」計畫來挑戰製作雙人用的飛人機構等舞台技術,精彩呈現出以往在國內劇場前所未見的主題-「現代武俠」。這項計畫的設計製作完成,不僅讓國內的舞台技術又向前躍進一大步,且透過實際地舞台操作與實習,也讓師生們將理論、創意、研發與實務充份結合,並進一步地運用呈現在相關舞台技術專業領域上。
楊金源老師表示,這次與屏風表演班林佳鋒執行長以產學合作方式,先後帶領大二至大四共13名學生們一同參與製作。由於從開始設計到進場裝台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所以他將99學年度上學期一堂「技術設計(一)」課程融入該計畫中,同時將教室直接移至舞台實務操作,讓學生們藉此機會瞭解舞台技術製作、裝台等相關工作內容。
由飛天遁地或電影運鏡邏輯 挑戰舞台技術極限
他強調,至今從來都沒有任何一位導演提出過這麼瘋狂的想法,不論是飛天遁地的場面、或是類似電影運鏡的思考邏輯,都挑戰了戲劇舞台技術的極限。因此,在得悉這項計畫時,不僅讓他頓時充滿著滿腔熱血,更期能藉由這個機會來提升國內劇場技術水準,與自製機關的能力。
這項計畫主要為研發製作一套可以升降、橫移,甚至帶動演員旋轉的飛行設備,做到水平、垂直與旋轉的飛人三軸控制。在戲中必須傳達出兩位演員在高空過招、互動的畫面,所以,雙人總共需要六組伺服馬達與相關的控制設備來完成任務。
此外,由於要配合投影動畫,整個控制系統的精確度與彈性必須發揮到極致,幸好參與研發的控制廠商配合度非常高,程式的撰寫也極其友善,終於順利在測試之前完成整個系統的製作與組裝。
這套「可程式化飛人軌道機構」既是針對《王國密碼》的戲劇動作需求所研發的設備,故該劇作的演出,則是整個計畫最重要的試金石;由於是針對學校教學卓越計畫所提出的研發計畫,故在演出結束之後,北藝大也會擁有一套全國獨一無二、國人自製的飛行設備。
不只國外團隊可以 台灣也做得到
今年4月飛人機構安全通過數百公斤的瞬間拉力測試,但限於中南部各場地的空間限制,飛人機構真正的呈現,則於桃園多功能展演中心,以及在國家戲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這項飛人機構透過演出的順利成功,足以證明,不是只有國外的團隊才做得到複雜的佈景自動控制,只要透過學習與改進,臺灣也做得到。
楊金源老師同時也說明,在朱宗慶校長的支持與協助下,「舞台動力實驗室」(Stage Machine Lab)於 200 7年正式成立,在過往戲劇學院的學期製作與畢業製作裡,藉著實驗室所研發或製造的「秘密武器」,曾創造過不少驚奇特效,像《浮士德》裡的怪手、《辛波絲卡》裡的瘋狂時鐘、輸送帶與機場資訊翻頁板(Split-flap Display)等等。
本實驗室所研發的四軸佈景運動控制系統,在學院的大小演出中屢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舉例來說,2010戲劇學院年度公演製作《時光之劫》就利用這套系統,在河道上以細膩的速度、準確地運送佈景進出。
從國家戲劇院到聽障奧運 均可見設計製作成果
「如果實驗室所研發的機關設備都只用於學校學院演出,那麼不僅眼光狹隘、容易流於閉門造車之譏,更不利於技術的更上一層樓…」楊老師如此認為著,因此,北藝大舞台動力實驗室這幾年的各項研發,也積極參與校外的展演活動。例如,佈景運動控制系統即曾經參與過河洛歌仔戲團在國家劇院的《梁皇寶懺》,另也曾協助舞鈴劇團的《飛行樂園》創造了國內第一次的室內下雨機關。2009年的聽障奧運開幕式,楊老師擔任飛行懸吊技術總監一職,帶著主修技術設計的學生,順利完成了張惠妹與林嘉綺的飛行機械設計與製作。
楊老師最後提到,在劇場裡不會遇到相同的問題,要不斷地激發創意、自我挑戰與發明;而站在臺灣劇場技術轉型的時間點上,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他更堅信著,只要不斷地努力與追求,凡事皆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