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92級校友,著名劇場導演李小平榮獲2011年第15屆國家文藝獎。近年來,李導演致力於跨界劇場製作,並將傳統戲曲融合注入全新元素,開創台灣戲曲嶄新風貌,這次獲得國家文藝獎之殊榮,也再次證明了他在國內當代劇場界的卓越貢獻與成就。而在獲獎之際,他也特別接受專訪,與全校師生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與這份榮耀。
為了將多年來的所習得之戲劇相關素材做一整理歸檔,李小平導演於 1993年再次回到校園,選擇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就讀。他解釋,回到校園,最愉快的莫過於可以盡情的自由發揮與創作,無須屈就於現實的市場性與商業性的製作考量,不僅有機會認識許多大師精典作品外,還能融入自己的傳統素材,雖然有些作品,部分老師們仍帶有質疑與批評,但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讓他當時的創作富有了作品的原創性格。
李導演認為,課堂不僅是吸收知識的地方,更是創作發想的最佳場域。他解釋,所執導的《金鎖記》,創作脈絡與概念發想就在課堂上,經由師長的解釋後,當下所受到的影響與產生之刺激,讓他對這部小說文本有了全新的創作思考方向,再加上課堂上所瞭解的電影模式般的影像與空間結合,讓他在舞台上巧妙、成功地創造出一齣融合現代與傳統戲劇,蒙太奇般的精彩劇作呈現。
「除了流暢的口條,要能統整與完整地表達所有的敘事,很能與人分享與溝通是做為劇場導演的基本職能…」李小平導演如此說著。他強調,做為導演的職能性格特質之一,就是要容許與有個性的藝術家共事,能參與他人的想法,而非事事單一化、本位化。而換句行話來表達,就是要選「龍」或選「偶」,是跟有個性的或是任你擺佈的同仁一起合作,就看個人的選擇了。他同時堅信,1X1是可以等於「無限」。
對於在團隊工作的溝通技巧上,李導演表示,在工作過程中,即是一種談判學的拉扯,需要靠技術與經驗的不斷累積,瞭解停損點在哪,在最恰當的時機進行溝通;即使彼此意見仍會相歧,但在衝突點過後,每個事端與當下的固執,都會讓日後的工作性格有所改變,且在事過境遷後回想,會發現到其實事情也許會有第二法則可以依循及解決,所以,這些教訓也會成為一個個日後的美好回憶。
李導演最後勉勵每一位想從事導演的學弟妹們,北藝大是國內最佳的藝文生產搖籃,不僅在學術研究領域上,於社會合作互動及市場接軌上,更是有著高度的敏銳度與專業的配套措施,除了要好好的認真學習,努力創作外,也要適時走出校園,多聽、多看、多觀察,進行多方的合作與接觸,來豐富自我的創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