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12月份邀請到臺灣3D首席導演曲全立先生蒞校舉辦兩場大師班講座,除了分享個人的相關實務經歷,曲導演並就S3D攝影實拍進行說明與教學,現場也親自示範相關專業器材之操作,帶領與會師生們一同深入體驗S3D電影製作的全新境界。


從3D到S3D 需要更高階且精密的技術支援


曲全立導演首先說明,一般所稱的3D電影往往指的是完全用電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及電腦特效製作的3D動畫電影,例如《玩具總動員3》、《天外奇蹟》、《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等。而「S3D」(Stereoscopic 3 Dimensional)指的則是以實體攝影機拍攝真人、實體演員、實際景色的電影。

舉例來說,2010年上映的好萊塢3D電影《阿凡達》,是一部真人實拍加上動畫特效合成的S3D立體電影。而最近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製作完成的影片《青空》,也是S3D實拍加上動畫特效合成而完成的電影短片。曲導演強調,S3D實拍電影需要高階而精密的技術支援,而這樣的技術,目前在國內電影製片業則尚未普及。

此外,3D動畫與S3D電影在放映時,都須採用特殊的放映設備投影在銀幕上,產生左右影像的疊影,而觀眾需要戴上3D立體眼鏡,透過紅藍鏡片或是偏光鏡片,來產生視覺影像錯覺的立體效果。


「人因」是一部S3D電影製作成功與否的關鍵


曲全立導演表示,在研發 S 3D電影製作的過程中,愈加深刻的了解到,「人因」是一部S3D電影製作成功與否的關鍵。一部好的S3D電影,除了好看的劇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讓觀眾視覺上看的舒適,這是所有拍攝S3D電影的製作者,最基本且重要的考量。在拍攝過程中也一定要以此準則,來進行拍攝、決定所有相關技術層面的設定與選擇。

他並進一步說明,通常,一部S3D電影如果帶給觀眾不舒適的觀賞經驗,大多是因為拍攝者對於S3D電影的製作上缺少「視差」概念,或是操作上經驗、設備不足;或是即使了解視差概念,但仍缺乏經驗與設備的支援。簡言之,製作S3D電影必須要跳脫2D攝影的思維,進入S3D攝影的思維,才有可能製作出一部令觀眾觀賞舒適的S3D電影。

因此,從在企劃案與發展劇本的階段,就必須要考慮到畫面的「立體效果及舒適度」,並且考量主要觀眾族群的需求條件。例如以小朋友為主要觀眾群的電影,其立體度的調整就要以其兩眼的平均距離,為軸間距的設定(一般來說,孩童雙眼間距約4至5公分,成人間距約6.3至7公分)。而這也是造成有些大人在觀賞兒童3D電影會感到不適,或是小朋友看大人3D影片會有在視覺上的不同反應的主因。

此外,前製作業在分鏡上也要經過設計,例如畫面中必須設計前景、中景、遠景,以凸顯出3D效果。如果是拍攝一片大海(沒有明顯的近物),或是牆壁上的一幅畫(物件凸出不明顯),就要注意畫面的設計需要加入前景,來製造出空間立體感。另外演員的走位、動作等,也可以經過設計,使其成為產生畫面立體效果的一種安排方式。

為了讓同學們可以更貼近實務操作,曲全立導演特別帶來S3D電影的攝影器材在課堂上架設,親自說明每個重要構造與操作方式。曲導演提到,通常在拍攝現場,較常使用定焦的方式去拍攝;然而,透過兩個不同的鏡頭的組合,甚至是光圈的不同,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此外,拍片現場多數會加設顯示器等螢幕裝置,讓導演在拍片的同時也能當場檢視拍攝出來的效果好壞,若是遇到時間上的不允許,最多只能保留百分之十到後期製作加以調整處理,但要十分注意並非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後製處理完成的。


展現堅韌的生命力 積極投入參與製作


從攝影助理基層做起,20多年來曲全立導演不斷的自我突破與嘗試,即使2002年醫生檢查到他的腦部有一個拳頭大的腦瘤,甚至無情地宣布他只有半年的壽命,但他從未曾放棄,在接受長達28小時的手術後,他成功地打敗了腦瘤的威脅,但也從此失去了左耳的聽覺。

展開全新的人生,曲導演更加積極投入在3D攝影創作上,不僅以國人自行研發器材拍攝的3D真人電影《小丑魚》、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為上海世博會台灣館拍攝《台北的一天》短片,以及參與製作首部華人自製的3D音樂愛情電影五月天《追夢3DNA》等多部作品。 


本篇文章部分內容節錄自「S3D立體電影短片《青空》製作全紀錄」感謝吉羊數位電影公司資料提供_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01-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