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詮釋東西方傳統音樂元素,並以作品《射日》囊獲第 22 屆金曲獎殊榮的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不僅成功地將「扇子」作為整首曲子的主要樂器,每位演奏者更突破以往,呈現創新之表演方式,讓她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音樂學系 98 級校友張瓊櫻,從四歲起就開始學習彈鋼琴,但卻因為過度練琴,在高二那年手不慎受傷,導致無法再以鋼琴為主修,如同往常地長時間的彈琴,但不曾想過放棄學習音樂的他,在老師的建議下轉向開始學習作曲。
 
張瓊櫻說到,對她來說,作曲就是用音符來寫日記,就像作家是透過文字為媒材,而她只是用了不同的素材而已。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她也藉由作品來反思自己,就如同是一面鏡子般,同時也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鳴,帶給大家不同的影響與觸動。
 
在就讀北藝大期間,從大學、研究所乃至到博士班,一路主修作曲理論,先後在賴德和教授、錢南章教授與馬水龍教授等老師的指導提攜下,奠定了她深厚的作曲基礎。她說明,在北藝大學習音樂有著極大的優勢,就誠如前校長馬水龍教授於創立音樂系時所立下的目標「立足傳統、放眼天下」,除了一般的西樂教育外,她也研習鑼鼓樂、南北管、古琴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音樂。 張瓊櫻認為,要把傳統音樂當成自我的使命感,因為,對外國人而言,他們想聽的不是莫札特或是貝多芬,要創作出屬於台灣自己這塊土地的特色,而這也造就她的作品都蘊含著獨特的傳統元素。

每一次編寫曲子時,首要的功課就是要瞭解樂器的特色,勇於嘗試、不放棄去做一直是她的堅持,且與演奏者溝通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當作品最終能呈現在眾人眼前時,那種成就與喜悅,是令人興奮的,而同時也證明著,不要自我設限,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張瓊櫻認為,每次寫曲都是新的學習,而用非傳統器材來作曲,就如同走鋼索一般,有著相當的風險,但音樂的可能性是無窮盡的,能產生出不同的亮點,是可遇不可求的,最終仍還是要回到音樂的本質。

「不要只想要等機會,而是隨時隨地準備好自己」張瓊櫻如此說著,對於學弟妹們,她期勉著要秉持作什麼事情都要很努力,雖然很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而且要堅持下去,只要是在對的軌道上一直勇往直前,最終必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3-12-31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09: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