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於 5 月 3 日邀請到韓國美術研究所文化學術企劃主任文貞姬教授蒞校舉辦專題講座,並以「韓國現代美術的抽象與傳統:1970-1980 年代」為題,深入剖析韓國現代美術之起源與發展概況。
文貞姬教授首先說明,韓國現代美術起步於日本統治時期,在1930年代後半時期,進一步吸收了前衛美術運動。其中,韓國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抽象藝術家為金煥基先生,從他在1938年所創作之《Rondo》,以及 1940 年的《窗》,即可發現這股自歐洲吹至亞洲的抽象派畫風。
轉變至 1950 年代後期到 1960 年代中期,為進入韓國現代美術之非形象藝術的階段。藝術家补栖甫大師之作品《繪畫 No.1》,就已深受著譽有美國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畫家Jackson Pollock大師抽象表現主義之影響,而這位美國抽象派畫家的許多畫作,至今也被日本的美術館大量的收藏著,可見其在美術界之重要地位。
然而,會造成 1960 年代韓國啟動的抽象美術運動,主要是因為當時國人經歷著韓戰的苦難,開始抗拒官方舉辦的美展,加上藝術家們不斷地吸取國外的資訊與經驗,引動著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追求新藝術的熱切及渴望,也從此開啟了韓國藝術家們對抽象的概念,以及對韓國固有的傳統概念深刻思考,也奠定起 1970至80年代韓國發展現代美術的基調。
在探討韓國現代美術的抽象脈動過程中,在 1970 年成立了韓國的「單色畫(monochrome)」,主要藉以代替西方的極少主義 (minimalism)。而到了 1980年代興起之脫殖民主義為主的傳統概念,更吹動了一股「民眾美術」。
文教授解釋,這時期的藝術家們希望從朝鮮的傳統來尋找藝術的本質,與民間藝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非一昧的依靠西方來創作。其中,畫家尹明老先生2003 年作品《劇畫 M-III 207》,即是模仿了朝鮮時代的山水畫,回歸到傳統的宣告。
到了 80 年代,韓國藝術家們開始關心社會的議題,也讓現代美術發展進入了寫實的階段。畫家林玉相分別於1983、84年的創作《觀光客》與《幸福之果》,則開始融入政治的意涵。雖然這樣的畫作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接受的,但在現今的韓國,這種具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已能提升其社會地位,且備受尊崇。
文貞姬教授最後強調,在 1980 年代之後,韓國美術的發展中,何謂抽象和傳統,且如何與國際美術思潮趨於同步,已不容忽視。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邁入21 世紀,全世界的藝術市場漸商業化,太過於傳統與保守的畫風,已不被接受,且逐一淘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