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於9月3日至7日,參加全球最具指標性的電子藝術盛會——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這也是繼2023年首度成為國內唯一入選「Campus」單元的「主題學校」後,且連續三年獲邀參展,持續展現臺灣在國際舞台的藝術能量與影響力。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自1979年創辦以來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跨界平台之一,聚焦藝術、科技與社會的對話與呈現,每年吸引國際頂尖藝術家、科學家與研究者齊聚。今年,北藝大以「向星門的迴聲(Echoes Toward the Stargate)」為展覽主題,由新媒系系主任王福瑞教授擔任計畫總監,策展人王連晟老師與林晏竹共同策劃。

此次展覽聚焦訊號回響、感知重構、維度連結與未來意識,帶領觀眾從古老星門神話連結至當今人工智慧計畫與宇宙的想像,同時展現臺灣科技、感知與政治之間的張力,並提出提問「藝術能否成為穿透物質、開啟更多可能性的入口?」;而這次展覽也由前瞻藝術映照出臺灣的國際位置——從冷戰時期的科技前線,到今日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節點,臺灣始終在國際政治與科技脈動中共振、迴響,孕育獨特的文化與藝術能量。 

參展藝術家包括郭展良、沈宇軒、郭敬棕、陳寬睿、楊浚加、鄭芳宜與羅慧綾,作品形式橫跨互動藝術、聲音藝術與結合人工智慧創作,展現臺灣新媒體藝術的多元能量。而展出作品包含《聲態系_共鳴》建構自然與人造之間的聲音生態系統;《囂》以機械共鳴喚起被遺忘的感知經驗;《截圖的影像》則透過AI影像分類將觀眾的截圖轉化為共享記憶;《蹦》則以人工智慧即時轉化照片為3D物件,邀請觀眾共創虛擬場景。 

此外,今年北藝大也攜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穹形語法」單元,將穹形結構(Dome)運送至奧地利,播映作品包括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的《Re-Generative》,NANONANO的《Heterotopia: Dome》、XTRUX x 晟的《觀》,張家寧、蔡昱廷、黃詠仁的《冥想灰質》,閔詩涵、陳誌陽的《地獄像》,陳品蓁、陳妍姍、陳政維作品《神秘鼠人》,魏廷宇的《混沌文法 β》等,將臺灣獨特的沉浸式未來視覺影像呈現於林茲國際舞台。 藝術節期間,亦將舉辦三場聲音藝術表演,包括王淳俐《甘波 3.0》、劉東昱《塗鴉本》及賴宗昀《L.T.Y.》,展現前衛聲響的實驗力道。

 透過此次參展,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不僅展現臺灣在藝術與科技交界的創作潛力,也深化與全球文化社群的連結,持續發揮藝術外交的軟實力,將臺灣多元而自由的創意精神推向國際舞台。
[封面] 聲音藝術表演-王淳俐〈甘波 3.0〉
聲音藝術表演-劉東昱〈塗鴉本〉
藝術作品-沈宇軒、郭敬棕、陳寬睿、楊浚加〈囂〉
藝術作品-沈宇軒、羅慧綾〈蹦〉
藝術作品-郭展良〈聲態系_共鳴〉
藝術作品-鄭芳宜〈截圖的影像〉
攜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穹形語法」單元,將穹形結構(Dome)運送至奧地利-1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上傳者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5-09-09 15:02:35
    最近修訂
    2025-09-09 1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