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日與期末作業一起赤炎炎的期末,我們聚集在北藝大的文資書院,與哈佛大學美術館的Camran Mani博士所帶領的學生團隊相見,交換學術專業及溫暖的友誼。

一言不合就決鬥:博物館藏品詮釋工作坊暨哈佛大學美術館交流競賽(Battle for Better Talks: A Workshop cum Competition to Interpret Museum Collections)是由春之基金會贊助,邀請本校博物館研究所與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合辦國際交流活動,接待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哈佛大學美術館蒞臨本校與師生共同規畫博物館藏品詮釋工作坊。該活動旨在推動學術單位與藝術博物館在藏品詮釋上的專業交流,借助與國內外專家對話,深入文化脈絡,探索藝術物件於公共價值上的可能性。

交流活動,首先由哈佛大學的師生團隊發表,分享美術館導覽如何以藝術作品為直接的對話材料,透過描述、即席問答、引導觀察與情感溝通,建立觀眾的美感經驗。而後,則由北藝大學生展開熱鬧的學術切磋。

依競賽規則,每個團隊挑選三到五件意義相關的文物,至少有一件取材故宮的線上典藏,為它們撰寫藏品詮釋,溝通一個核心概念。同學們經營議題的創意與巧思令人驚艷,故宮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他們輕快自信的發表中,綻放著全新的顏色。

由博物館研究所的黃祐紘、董世翔與黃梓崴組成的「不太隊」,鎖定故宮的明星展品「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延伸談及臺灣歷史上兩個大象明星:林旺與瑪小姐。從質材與工藝的美感出發,象牙的概念溢出無生命的鑑賞,涵蓋了集體記憶與非人的生命史領域,重述了人與動物的關係。

由SAC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專班的Mauk Evertse與Pablo Taco組隊的「The Emperor's New Labels」,聚焦宋徽宗的三件珍禽繪畫小品,深入宋畫精緻平衡的美學,以及書、畫、印共構的豐富畫面。透過從繪畫與文學互文的細膩觀察,我們的以一窺這位兼具帝王身分的藝術家心中理想化的自然。

由同是國際學生的Martina 'Mai' Herras與Yuan Moylin組隊的「God Complex」,以「我的包包裡有什麼」為題,聚焦故宮的珍玩,從材質到造形探索這些貴重的日常小物所體現的雅趣與品味,引導觀眾透過這些琳瑯滿目的精品,臆想它們所代表的社會位階、性別以及權力世界。

每一隊精采的詮釋,讓評審們熱議不絕、愛不釋手,也為獎落誰家傷透腦筋。這場期末決鬥熱絡了國際友誼,也展現了博物館的魅力。從藏品出發,展開對社會、自然與認同的探索,博物館透過有形之物的詮釋生命,讓我們跨越自身所在的時間與空間,以無限的可能啟動知識與情感的探索。

賽評 / 花絮 Battle for Better Talks
[封面] 哈佛交流
哈佛交流2
哈佛地帶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上傳者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5-08-07 14:42:32
    最近修訂
    2025-08-07 14: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