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臺灣音樂巨擘-馬水龍教授逝世十周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攜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家圖書館、國家交響樂團(NSO),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單位,自3月起陸續展開近8個月的紀念系列活動,共同呈現馬水龍教授一生卓越的音樂成就與貢獻。在北藝大部分,首場活動即由北藝大音樂學系於3月28日假音樂廳所舉辦之「北藝大教授室內樂」音樂會正式展開,並持續至6月在《樂韻關渡―馬水龍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的每場音樂會中,精選馬水龍教授之作品進行演出,來向這位前校長,也是大家心目中永遠的「馬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馬水龍教授(1939年- 2015年)出生於基隆,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並於1975年獲得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學位。他的音樂作品風格獨特,巧妙融合臺灣本土元素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代表作包括《雨港素描》(1969)、《梆笛協奏曲》(1981)、《廖添丁組曲》、《關渡狂想曲》、《琵琶與弦樂四重奏》及合唱管弦樂曲《無形的神殿》等。他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演出,獲得高度評價。
1987年,馬水龍教授成為第一位於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整場個人作品發表會的臺灣作曲家。其他重要獲獎尚包括:1991年列入「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1993年《梆笛協奏曲》獲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99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2000年榮獲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2007年行政院文化獎等殊榮。
此外,馬教授不僅為國際著名之作曲家,更是個熱誠的藝術教育學者。他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第二任校長,自學校尚未建校時就已擔任創校籌備委員,在創校校長鮑幼玉先生的延攬下,成為創校的音樂系系主任,之後曾任教務長與校長等職務。身為音樂創作家的他,更為學校貢獻了大多數的時間於教學與行政的業務推動上。「美哉關渡、鍾靈毓秀,莘莘學子,如切如磋…」北藝大的校歌,即由鮑幼玉校長寫詞,馬水龍教授作曲,共同完成之作品。
馬教授擔任校長期間,規劃了音樂廳、舞蹈廳與戲劇廳。此外,就如他一路堅持的創校精神「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教學、創作理念,更早在於1992年成立全臺第一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藝術與科技中心前身),如今已成為國內藝術與科技跨域結合的領先指標。
畢生致力於研究與焠鍊本土音樂的特質,馬教授在西式管絃樂曲中大膽採用傳統樂器,對鄉土人文的關懷熱愛躍然曲中,同時培養演奏、創作人才以及推動改善臺灣的藝術教育。他亦擅長將視覺美學導入作品,倡導「用耳聽畫,以眼觀樂」的概念。
於3月28日的音樂會中,由李宜錦(小提琴)、張景婷(小提琴)、趙怡雯(中提琴)、劉姝嫥(大提琴)四位老師,共同演出馬水龍教授之作品《弦樂四重奏》,此曲為文建會委託創作,於1983年完成。在四個樂章中,從生氣蓬勃的快板、吟詩般的慢板、如歌的行板,至生動活潑的終曲,讓觀眾們欣賞到作者運用新的理念及手法,呈現了四重奏的另一種境界。也期望透過這一系列紀念活動,將馬水龍教授的音樂傳承給更多人,讓臺灣的聲音持續在國際舞臺上閃耀。
此外,參與此場音樂會的教師群另包括蘇顯達、薛志璋、高炳坤與保羅․肯恩等,演出曲目有莫札特《非常小的晚間音樂,作品648》、葛里耶爾的《為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八首二重奏,作品39》、伊撒意之作品《A小調雙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稍慢且莊嚴果斷的快板》、多赫南尼《為弦樂三重奏的C大調小夜曲,作品10》,以及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契《為雙小提琴與鋼琴的五首小品》等經典作品。
《樂韻關渡―馬水龍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場次如下:
*北藝大「樂韻美籟」音樂會
2025/4/26 14:30
*北藝大管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2 19:30
*北藝大室內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3 14:30
*北藝大擊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8 19:30
*北藝大樂無界《天方夜譚—呂紹嘉與北藝大管絃樂團》
2025/5/17 14:30
*北藝大合唱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20 19:30
*北藝大新音樂工作坊2025春夏音樂會
2025/6/6 19: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
更多活動詳情請洽FB粉絲專頁,搜尋「北藝大音樂學系」。
購票請洽Opentix售票系統。
攝影 林賢俊
吳俊諺(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