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戲劇學者巴維斯(Patrice Pavis)教授應戲劇學系之邀於 6 月 25 日至 30 日蒞校主持「排演華語新創劇本之理論與實踐工作坊」,並舉行兩場講座,帶領學員從戲劇理論出發,切入文本,透過實際的排練,探尋文本的可能意涵。
工作坊首日,巴維斯教授以「排演華語 / 法語新創劇本之意義」為題發表演講,闡述「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之概念,以及動作、敘事學、說故事、表演風格、形體等構成面向。
巴維斯教授徵引德國現代舞蹈家拉邦(Rudolf von Laban)動作分析的四變項(空間、時間、流動、力量),以及日本能劇大師世阿彌(Motokiyo Zeami)針對動作的起落、劇情的鋪展,提出的「序破急」三階段,闡述具有結構特質的表演分析觀點。有別於戲劇人物(personnage)的塑成,他以「形體」(gure)的觀念說明當代創作的戲劇角色(趨向抽象)和導演的軌跡(意象、線條、人物在空間中的移動、以及動作)。
而進一步沿著「抽象—幾何—機械—動物—人—具象」的形式光譜,巴維斯教授說明了包浩斯(Bauhaus)、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寫實主義各種風格的戲劇體驗,並說明如何選取或穿越文本叢林:法國戲劇學者巴維斯搭配表演的風格,以挖掘出文本的豐富面貌。
此外,於工作坊期間,巴維斯教授另引導學員透過身體行動覺察構成舞臺調度的「空間」、「形體」、「動作」、「節奏」等元素,並進一步觀察、分析戲劇文本與表演文本當中,「敘事」、「結構」、「意義」的組織過程,瞭解深度的劇本分析(la dramaturgie)方法。面對學員們未臻成熟的劇本,他總能引導學員找到演出的可能途徑,令所有的參與者驚喜。
在工作坊結束後,一場與學員、教師的座談中,巴維斯教授鼓勵學員本著「創作的直覺」,面對劇本時,提出可能的假設,並藉由技巧、形式、風格的多樣實踐,去思索文本的內涵,並經由搬演,加以實現。
巴維斯教授總是強調閱讀與詮釋文本的重要:在精確掌握文本結構的同時,維持文本的開放性,探索文本潛藏的新諦,一再質問舞台上已經成立的場面調度,通過閱讀與排演,開啟劇本與觀眾、社會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