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路花園》展覽系列講座特別企劃於12月2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蒞臨北藝大科藝館進行專題演講。李院士以「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作為主題,將道教儀式對於宇宙觀、土地觀的象徵哲學及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意義進行分享。講座中,文獻資料琳瑯滿目,佐以其豐富的田調實務經驗,令聽眾如沐春風。 主持人北藝大副校長暨科藝館館長洪一平教授於開場時說到,科藝館開館節目《迴路花園》自道教科儀中的「齋醮」儀式取材,便是向李院士諮詢後所獲得的建議,期將道教「謝土」的概念置入演出,以表示對土地懺悔、感恩的謙卑之心。 提到「謝土」,李豐楙院士解釋,「謝」字有謝恩、謝罪之意。由於建築的興建是「動土」、「破土」,即破壞土地秩序、擾動生態,所以一方面感謝土地幫助種人施工順利,一方面為破壞生態表達懺悔之意,向土地謝罪。 談到「混沌」的概念,李院士引《莊子》之寓言加以說明。「混沌」指的是沒有被啟用、被開發的狀態,在自然中,則是指充滿生命力、未開發的未知山林。當「混沌已死」用在人身上,便是人有了感官知能之後,而當所有知能開始向外,代表內在逐漸死亡;用於自然,便是擾動自然、破壞生態。因此,李院士強調,如何在人的生存與動物的生態之間維持一種協調,便成為相當新穎的課題。 李豐楙院士亦分享道教儀式中蘊含的道家哲學,其中包含了現代的宇宙生態觀。譬如房子蓋好之後稱作「落成」,「落」字面上指花開後落下,實則有象徵事情結束之意,結束則代表另一個行動的開始。所以一個建築從對土地的破壞再到秩序的回復,便是啟用的開始。他認為所有的宇宙運行都是循著這樣的原則,當一件事情被破壞,才有辦法落成,再開啟另一個行動。 李院士另外提到,道教和臺灣關係社會最密切的便屬「慶成醮」。在西方社會,一個地區的中心點會是教堂或是清真寺,而在華人社會則是廟宇。因此,道士如何透過儀式讓神明宜居,讓居民也能夠感同身受、產生連結,便是活動的真正意義。 提到「慶成醮」所需遵守的齋戒,李院士進一步說明,齋戒是藉由身齋、心齋等規矩將道家的混沌哲學實踐化,標誌由日常生活進入非日常生活,也可以說是從凡俗的世界進入神聖的世界,在象徵意義上,有使環境重回混沌的狀態的喻意。 講座進到尾聲,李豐楙院士整合整場演說內容,表示道家的哲理最終都是透過道士作為中介質,將道教的儀式予以實踐,這樣的文化也是一種對於百姓的提醒,提醒百姓只要是破土、動土,最後終將有一個恢復秩序的方法,而恢復秩序一方面是化解沖犯的疑慮,同時也凝聚村落共同體,代表一種深厚的文化認同與內涵。而這些儀式在背後所標誌的,都是人們對於宇宙、對土地倫理的尊崇與謙卑之心。
攝影 吳俊諺
文字 劉映辰
[封面] 20231202迴路花園系列講座「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1
20231202迴路花園系列講座「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2
20231202迴路花園系列講座「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3
20231202迴路花園系列講座「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4
20231202迴路花園系列講座「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神煞並存」5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4-01-04 00:36:10
    最近修訂
    2024-01-04 0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