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科技藝術館10月開館敬獻《迴路花園》完美落幕,緊接著展開之「展覽特別企劃」於11月12日舉辦「重訪迴路花園-《迴路花園》演後座談」,邀請到獨立製作人孫平擔任主持人,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迴路花園》王嘉明與張暉明兩位導演、《迴路花園》作曲家陳家輝及豪華朗機工創辦人林昆穎一同與談,以不同角度分享籌劃演出時的心路歷程及對科藝館未來想像的可能性,與聽眾一同思辨。 對於如何開啟《迴路花園》的探索與命題,長年在劇場耕耘的王嘉明導演表示,他以「時間」的視角切入《迴路花園》,希望藉由作品對於時間的控制,進而促使觀眾以身體感知整個科藝館的空間與氛圍。另外,關於《迴路花園》以「儀式」作為整體作品脈絡,王導演則說到,他認為儀式是一種透過象徵行為與物件不斷與自然或是人之間找到平衡的日常模式,又作品既然稱作《迴路花園》,兼併自然與人文,於是研究道教儀式上的細節,替作品注入靈魂。 關於科藝館未來的可能性,王俊傑館長談到,北藝大科技藝術館打破了以往展演空間的限制,既非傳統美術館的型態,亦非劇場空間的樣態。科藝館所有的特殊設計,皆是為了符合未來展演的可能性,而《迴路花園》更是將整個場館當作展演空間,試圖衝破過往的展演經驗,開啟新的體驗方式。 當主持人問及張暉明導演如何與不同背景的王嘉明導演,以及其他創作者一同合作時,張暉明導演回應,他認為這樣的合作是相當有機的。過程中,所有人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希望與別人的東西靠在一起,因此,作品會以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方式長出自己的樣貌。張暉明導演更以料理創作當作比喻,唯有他和嘉明導演相互退讓,共同拿捏素材的多寡,才能做出一道好的料理。 作曲家陳家輝則分享了這次《迴路花園》聲音設計中所面臨到的困境。由於場館每個空間的迴響設計不同,因此如何依照場域的特性、表演模式以及如何按有限的資源去解決聲音問題,就是過程中一再討論、推敲的事情。 最後,北藝大新媒系碩士班校友兼豪華朗機工創辦人林昆穎以觀眾的角度,分享他在《迴路花園》中的感受。他認為,看這個作品就像在看一種生態性的可能,也就是未來的科技藝術或是綜合型的創作可能會突破過往的框架,將以更極致的表現方式出現在眾人面前。 《迴路花園》展覽特別企劃即日起持續展出相關演出裝置作品與呈現精彩花絮影像,展期至12月10日(開館時間免費參觀,每週一休館),期待能讓當時無法現場參與的大眾觀覽與思考,一同重返演出現場。
文 劉映辰 攝影 吳俊諺 周育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