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40週年校慶,恰逢雲門舞集創立邁入50週年,舞蹈系「四十如四百」系列論壇《雲門50 X北藝40座談》,於12月11日特別邀請舞蹈學系創系主任暨雲門創辦人—林懷民蒞校進行演講,並以〈我是手藝人—林懷民談他如何編創舞作〉為主題,分享其編舞經驗、創作與生活的連結,也藉此難得機會,讓與會者們一睹大師風采。
 

主持人舞蹈學院陳雅萍教授認為,編舞是北藝大舞蹈系學生的重要課題,並以三句關鍵詞「編舞是一個節省的功夫,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作。」、「做創作的人,須有執迷不悟和吹毛求疵的信念和勇氣。」,以及「留下讓音樂和多媒體說話的空間。」為林老師的演講,拉開序幕。

林懷民老師說到,編舞並非浪漫的事。編舞者是「手藝人」,是一份必須靠著一針一線來完成的工作,而這份工作也包含必須不斷地解決問題。換句話說,若不喜歡解決問題,只靠靈感創作,並非長久之計。
 
林老師以1978年的作品《薪傳》為例。他強調,《薪傳》僅用一塊白布、幾塊紅布及彩帶作為道具,白布與紅布卻在舞作進行中不斷變形,衍生出不同的象徵意義。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是為了當時要從資金與時間匱乏的困境下突圍,而想出的權宜之計,他解釋,在最苦的時候,當你決定要做這件事,但卻有一道牆擋在那裡,你就必須把牆打掉,不然就不要做。他也以樹幹作為比喻,認為手藝就像樹幹,靈感是樹葉,空有樹葉而無樹幹,則不能成樹。唯有不斷吸收、臨摹經典作品,才能長成扎實的骨幹;當新的潮流與事物到來,皆能自然附著於上,也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北藝大校友暨雲門舞集劇場經理、文獻室主任陳品秀也分享到,林老師是一個非常用功,且對每一件事都有著要做好的信念與堅持的人。「當對於一個東西不斷執迷的時候,做任何東西都會變得很深入,使它變成你的。即使是一場誤會,也會變成一個經驗…」,林老師如此認為著。
 
談到執迷,林懷民老師分享在1993年的舞作《九歌》之編舞、面具和音樂的選擇。林老師說明,他曾在1986年時來到峇里島,發現那裡的人與神密不可分,祭典隆重熱烈,所有人都戴著面具跳舞,他對此著迷,開始收集關於東南亞不同國家的祭典和宗教。之後在偶然的機緣下,在咖啡店裡的雜誌發現關於日本舞蹈影片的報導,便決定去東京住一晚,找尋那張DVD。他強調,那時的他並非為了這個舞作在蒐集材料,而是出於他的著迷和嚮往。當這些東西成為他的養分,《九歌》裡便有了西藏鐘樂、爪哇甘美朗樂、日本雅樂、印度笛樂、亞洲民間的傳統樂舞,和充滿異國風情的面具。
 
說到編舞音樂,林老師鼓勵年輕的編舞朋友使用古典樂,比如巴哈、貝多芬等音樂家,因為那些經典的古典樂是經過時代考驗的,有規範、有規格,只要有好的骨架在那裡,就算將古典樂抽換成電子樂也絕對成立。他同時強調,編舞家必須去做到這個規格,做得好與壞都沒關係,可是不能沒有規格。
 
講座進到尾聲,林懷民老師向大家分享「藝術即是生活」的觀點,強調生活裡沒有意外,只要是自己著迷的事物,它就會以各種形式留下來,成為自己潛意識裡的東西。他更鼓勵所有人,無論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管年齡大小,都應多閱讀經典作品,聆聽歌劇及古典樂,來提升自己的心靈和視野,同時用心生活,吸收各種養分,進而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撰文 劉映辰
攝影 吳俊諺
[封面] 北藝40系列論壇講座之「我是手藝人—林懷民談他如何編創舞作」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3-01-11 11:00:34
    最近修訂
    2023-01-11 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