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適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校40周年,與本校同時期成立的「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特別籌辦「傳研四十經典講座」,由林承緯主任力邀人間國寶李秉圭、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及策展團隊、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教授、知名學者林茂賢教授、李建緯教授及李昱助理教授共同開啟透過神仙世界、死後信仰與當代鬼神文化、廟宇藝術、民俗祭典、青山王轎修復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重現舞蹈劇場作為臺灣的行動劇場,表達對在地社會環境與常民文化關懷等多面向議題。
 
於10月3日第一場講座主題為「道長院士X幽冥地獄X天神人鬼」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李豐楙院士以「神仙世界-入冥之鑑十王信仰與死後世界」破題,透過「冥界遊歷:冥界信仰與藝術創作相遇」、「生死文化是否完整?文學、藝術的想像力如何?」等軸線,探討從傳統文學到現代藝術,為何均取資於冥界象徵,這種想像在古/今、中/外的異同何在?以及媒體影視藝術反映的宗教主題:靈魂是否存在?他界/冥界到底如何呈現?人們死後的終極關懷為何?等相關哲思議題,來為此系列講座揭開序幕。
 
會中,李豐楙院士以精彩的收藏圖像,和他個人豐富的田調實務經驗,來和與會者進行分享。其中包括他所收藏一系列的《十王圖》,同時解釋「入冥」與「遊冥」和「冥界的淵源及交流後的變化」的各種意涵。其中,「遊冥」地府十王的概念,乃綜合中土的黃泉、泰山信仰、酆都鬼域之說與印度地獄說而逐漸形成。然而進入幽冥世界中並非只有刑罰,道教有救度、拔度的儀式,將亡者拔離地獄,度往仙界。此外,從佛、道二教的宇宙觀到民間故事中所描述的入冥傳説,對於地下幽冥世間的描述隨著時代發展也逐漸整合。雖不同的畫作雖風格或內容不同,但所想要主張的強烈的自我批判及對世道人心的諷刺與期待,以及發揮以畫教化向善、端正風俗的使命,則是一致。
 
當李豐楙院士談及「冥界遊歷:冥界信仰與藝術創作相遇」之議題時,他以2018年兩部十分賣座與備受關注及好評之國際之影片為例,並強調它們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宗教影片。這兩部作品分別為由好萊塢夢工廠取材至墨西哥傳統文化-亡靈節所製作之動畫長片《可可夜總會》,該部影片透過動畫模式,呈現拉丁美洲人看待生死觀的角度,敘述進入冥界遊歷之過程,溫馨且動人。另一部則為韓國電影《與神同行》,該劇藉由大量精彩的特效製作和現代手法,充分展現出東方人的死亡觀,以及對入冥的想像。
 
李豐楙院士強調,生死文化的完整性,對於文學與藝術之想像兩者間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以入冥文化作為文學隱喻,或從傳統文學到現代藝術,均曾取材於冥界象徵,更是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皆會從此議題著手的共通點。他進一步說明,先前大陸也曾製作許多相關的影片,但於2020年中國廣電局祭出「20類題材」內容禁令,其中包括妖魔鬼怪題材與民族、宗教問題等議題,也讓這類型內容曾經擁有風光一時,大量的戲劇電影製作產出,迄今卻已消聲匿跡。
在宗教與科學之間如何平衡?認識冥界遊觀只是宗教文學、藝術的想像,抑或宗教經驗表現民族的生命價值觀。李院士剖析著現代人歷經科學的理性、人文化洗禮後,應該以何種心態認識入冥敘述與藝術創作,進而瞭解其背後存在的神秘經驗有何意義。而死後世界作為終極關懷,在文學、藝術興科學、醫學間探索其意義,也正考驗著從古至今、東西方的不同民族,從地方知識來理解其普世價值。
 
李豐楙院士最後期許,臺灣影視產業或是藝術創作不妨在這類型的題材著手,因為能透過多元方式且精彩呈現「類似入冥神話」,正是考驗者一個民族的經驗與智慧。
 
此外,同場講座也邀請目前正由臺南市美術館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推出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開啟對談。林育淳館長與展覽企劃部組員將以「從廟宇藝術與民間信仰思考觀看當代藝術」作為在地化方針與策展軸線之一,常以藝師系譜及宮廟相關藝術家作品探討與切入,講述從當代藝術視角與創作、策展等相關命題,一同觀察臺灣民俗信仰及歷史文化之地域脈動。
 
更多活動詳情請洽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粉絲專頁,搜尋「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TNUA」。

 

攝影 吳俊諺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2-11-04 16:28:12
    最近修訂
    2022-11-04 1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