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屆國家文藝獎藝術家獎項得主李錫奇大師於12 月 21 日蒞臨北藝大美術學院舉辦座談,並和所有與會者分享他的精彩、多樣與豐富的藝術創作生涯,會中並透過影片播放及專家對談,讓在場師生藉此機會一睹大師風采。

 細數李錫奇老師一生的藝術歷程,年逾70的他,不僅創作媒材十分多變,先後使用過包括木板、降落傘布、書法、蠟燭、拓印、絹印、噴槍、生漆等材料,其作品形式、技法與風格,更是十分多元與豐富,且在各個不同階段之代表創作,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故也冠有「畫壇變調鳥」之美譽。

 李錫奇老師於藝術創作之貢獻,不僅反映著近代中國美術現代化所追求的具體思維變遷,同時也突顯了他這樣一位出身素樸、生性敏銳的傑出藝術家,始終走在時代前端的一種前衛藝術行動特質。

 在這次的座談中,李錫奇老師首先談到了他自小學畫的過程。他說明,出生在金門的他,從小就喜愛畫畫,後來學校老師察覺後,就將他送至台灣本島研習美術,而就在台北師範( 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 藝師科畢業後想要返回金門之際,不幸發生了八二三砲戰,也就此留在台灣,繼續他的藝術創作發展。

 除了創作之外,李錫奇老師曾與藝術家朱為白先生共同開設畫廊十餘年,期間並促成了大陸畫家首度來台開展,以及提攜許多本土畫家走上國際舞台。李老師談到,身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要具有自我之特色,絕非是一昧的模仿大師風格。然而,在創作路上一定會遇到瓶頸,這時候就不要再勉強自己繼續做下去,先停下來,好好的想一想後,再重新出發。

「對於事物的觀察,要具備著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李錫奇老師如此認為著。他並舉例,在一次要飛往舊金山的途中轉機停留於日本時,他買了一套「七巧板」,在美國閒暇之餘,他就拿來把玩。李老師說明,透過七個不同的板子的重新排列,即能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巧妙組合,因此,他將七巧板的概念,融入創作時想要表達的內涵,就成為他日後許多作品的發想靈感泉源,而這也是李老師想要一再強調,藝術家需具備一定敏感度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李錫奇老師曾於 2011 年 3 月以巨幅的漆畫創作《後本位 -5》參與了北藝大關渡美術館《ONE PIECE ROOM》系列展覽,並為該系列展覽的首位參展藝術家。同年 10 月,另參與了關渡美術館《SKY-2011 亞洲版/圖展》,並於展覽結束後,將其展出之版畫作品《無題》(1962 年 ),捐贈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典藏。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3-11-25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09: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