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承辦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參與機制推動計畫」於2月25日在文資書苑針對「糊紙」這項傳統工藝,舉辦了學者專家諮詢會議與民間共識凝聚說明會,邀請到多位傳統藝術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民間藝師與來自相關產業代表們共聚一堂,透過說明與分享,齊為臺灣傳統技藝文化資產保存如何深耕在地,走向國際舞台,勾勒嶄新之藍圖。
 
擔任此次計畫主持人-北藝大文資學院林承緯院長表示,此專案計畫期從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名錄(詳見說明一)中擇定「糊紙」作為其中一項指標性案例,透過撰寫申請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正式文件,並以該項臺灣非物質文化潛力點的申遺為實現標的,召開學者專家諮詢會議,以及以相關實踐者、一般民眾為核心的民間共識凝聚會議,期藉以達成以「糊紙」該項潛力點的現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準備等初期成果為理解基礎,聆聽民間、學界對申遺推動的見解及期待。藉此難得盛會,能進一步瞭解各方對申遺議題的認知、「糊紙」文化價值的理解,以及對申遺的認識和共識,進而提供主管機關作為日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業務,與申遺推動整體策略的參考。
 
在首場的「學者專家諮詢會議」上,三位文化部傳統工藝審議委員包括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語文系林茂賢主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陳殿禮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所名譽教授蕭瓊瑞等皆出席與會,另也有來自文化資產局莊薏華副組長與林陽杰科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羅烈師副教授、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擔任主持人謝宗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組黃誼甄研究員也一同參與了這次的活動。
 
文資學院林承緯院長首先說到,至2021年全球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有629項,分別來自139個國家。林院長也從國內外法令與相關遴選基準、程序與推動機制進行說明,同時分享亞洲新加坡等國申請成功之案例。而會中也就現階段「糊紙」保存措施與傳承、相關社群的互動與交流,和國際交流等議題進行討論。而與會之專家學者也針對環保問題(燒化)與傳統文化中如何取得平衡、厚植「糊紙」工藝之文化深度,讓年輕一代能理解且進而參與,以及透過舉辦展覽或工作坊的方式來加強國際交流和能見度等議題,提出其獨到之看法與見解。
 
另於「民間共識凝聚說明會」中,除有來自全臺各地的產、官、學界的代表,紙雕藝術家與策展人之外,國內重要糊紙保存者包括張徐沛、李清榮、吳文進、劉興星等多位老師們也難得地共聚一堂,和與會者分享他們從事這項工藝的心路歷程。
其中,李清榮老師表示,「糊紙」這項工藝該如何歸類,至今還無法清楚的界定。他解釋,因為「糊紙」包含如金工、木工、紙做、彩繪等眾多內容,用的材料也十分廣泛,且在其用途上也十分多元,除了一般的宗教祭典之用途外,精緻的手工,也造就出不同類型的紙藝之美。
 
自2020年起全球Covid-19疫情蔓延,各行各業無不受到嚴重的打擊,其中也包含與「糊紙」相關的上中下游產業。而與會的從業代表們,他們認為,除了期待政府能提供完整的扶植系統外,也要凝聚各界的共識,從地方到政府,大夥一同合作,才能讓這項特有且兼具美學的傳統工藝得以持續地發展,並完整的被保存下來。
 
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廖仁義主任會中談到,文資局的設立,可見政府單位對於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傳承之重視,也期能結合更多民間力量,大夥們群策群力,永續發展下去。此外,也要善用網路這項主流媒體與科技,不論是平台建置或是網路展覽,都是邁向國際舞台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紙雕藝術家吳靜芳則建議,若能透過常設展或是常設展館,或許可消弭一般來說民眾對於「糊紙」僅限於用在宗教祭祀(紙紮)的傳統刻板印象,而忘記它可以是一件件的藝術創作作品。
 
說明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2003年公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針對無形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臺灣為與國際文資脈動接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 2003年起啟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計畫」,遴選出 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於 2010年設置「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名錄」方案,分別於 2010年、2012年,選出共 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銜接國際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為推動 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措施展開前置作業。
 
攝影 吳俊諺
[封面] 從「糊紙」工藝至國際鏈結 開啟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新頁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2-03-03 14:31:09
    最近修訂
    2022-03-04 15: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