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中心的擔任企劃執行,甫於12月正式推出之「踏過煙花, 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一書,於12月23日假北市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行新書發表會。現場除了邀請到該書編著者-北藝大前校長邱坤良教授擔任主講外,宛如同一場藝文圈盛典,包括《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攝影名家張照堂、林柏樑,作曲家錢南章、賴德和教授,以及歌仔戲國寶級大師廖瓊枝女士、劇作家汪其楣教授、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朱宗慶董事長、戲劇系教師洪祖鈴、詹惠登與徐亞湘教授等專家學者,和當年曾參與子弟戲活動的各界人士皆一同出席這次難得的盛會,大夥共聚一堂.話說當年,回憶過往,共同見證當時這群大學師生如何成就對傳統藝術之心意,踏出傳統戲曲文化資產保存之歷史里程碑。
 
北藝大出版中心顧玉玲主任表示,《踏過煙花, 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收錄了行動組織者邱坤良對十年歷程(1975-1985)的完整記錄,以亦步亦趨的田野觀察,書寫空間、人物、場景、事件,鉅細靡遺,歷歷如繪,且留下當時藝文界對此行動的評論、定性和期許。數十年後,彼時年少而今盛年的參與者紛紛書寫感懷,呈現複數的聲軌、多元的視角,以今日之眼,看昔日之事,多了些原本不可見的視框,少了些風火上路時的急躁,眾人協力梳理行動與時代互動的皺褶,凝視經歲月發酵至今的啟發。
 
邱坤良教授於發表會上談到,在1950年代的臺灣,當時的子弟戲本多為地方鄉紳參與之活動,全台子弟館共有千餘間,但隨著邁入工業發展時代,民間力量逐漸瓦解,在政府力量尚未介入幫助傳統戲曲發展的形況下(當時並無類似當今文建會或文化部之機構), 自1975年起,他開始帶領了中國文化學院地方戲劇研究社的學生,參加臺北靈安社的行列,和這個具有百餘年歷史的民間娛樂團體的子弟一起練習戲曲、參加祭祀活動與登臺演戲。此外,同時創辦「民俗曲藝」雜誌,透過活動報導與資料蒐集、整理,讓更多人的人再度接觸民間的表演藝術,期把在學院教室裡的戲曲課程延伸到民間,使地方戲曲的研究由理論擴張到實際表演,更讓這些微不足道的大學生「靈安社行動」在1980年代初期政府與學術界、藝文界介入民俗曲藝資產保護之前,開了風氣之先。
 
邱教授強調,當時採取的是人類學者所重視的參與觀察法,希望藉著親身「投入」戲曲活動的機會,進一步瞭解民間戲曲的表演體系與社會功能;更期望藉著年輕人的熱情,整理一部份日漸散佚的戲曲資料,並給予沒落中的民間戲曲注入一些新的生命。然而,從幾年來在一些大城小鎮重要節令的實際表演及與民間父老相處的經驗,感受到民間戲曲活動猶然潛在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乃根源於它所蘊育的生活性,藉著共同的表演使地方上每個人享受到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踏過煙花, 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這本書記載著那些年來實際學習和表演民間戲曲的經驗,除了提供戲曲研究者參考之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視民間戲曲,參與民間各項藝術活動,使民間藝術的表演層次得以提昇,使它的社會功能得以發揮;也唯有如此,民間藝術活動才能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前進,傳統戲曲的生命才有可能絲絲不絕。
此書也收錄了當時師生和北管子弟先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重抄十二齣北管子弟戲劇本,並另外參照臺中新春園、彰化梨春園、基隆聚樂社、暖暖靈義郡以及鄭生其、潘玉嬌、陳石養、何旺全諸先生所藏劇本加以重修而成,在詞意上以保存其原來面貌為原則。
 
攝影 王世邦
*****************************
北藝大出版中心@2021台北國際書展活動預告
《踏過煙花, 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新書發表會
時間:1月27日 2點45分
地點:世貿一館主題廣場
主講者:邱坤良教授
[Cover] 20201223《踏過煙花, 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新書發表會
    Location
    Folder name
    關渡通訊
    Author
    秘書室
    Branch
    影音網 (root)
    Created
    2021-09-06 11:36:55
    Last Updated
    2021-09-06 1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