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資學院舉辦之「Brown Bag」午餐論壇活動於3月7日由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學生黃峻賢以「藝術?治療?藝術治療?」為題,分享何謂藝術治療,並針對門派、背景,心理治療與藝術何以相融共生,以及實際案例作說明,會中並同在場與會的教職員生進行Q&A討論和交流。 

博士生黃峻賢本身為專業心理師,現任職及任教於不同公私立單位。他首先說明,在文字尚為發明之前,人們主要即透過圖畫來互相認識與瞭解。他提到,現今的藝術治療主要分為與「藝術即治療取向」( Arts As Therary ) 與「藝術心理治療取向」( Arts Psychotherapies )。 

其中,「藝術心理治療取向」其基本主張為藝術是治療工具,心理動力取向之藝術治療模式,為非語言溝通的媒介,促進當事人對其作品之聯想與詮釋,抒發其負面情緒,打開心結。而其理論基礎則認為.藝術為意識或潛意識之符號象徵,透過解讀與詮釋,達到覺察跟頓悟。 而提到「藝術即治療取向」,其本質論強調藝術本身就是療癒。透過藝術創作過程能緩和當事人衝突之情感、收淨化情緒的效果。

黃峻賢並根據心理大師Natalie Rogers之理論說到,此項藝術治療之原則包括所有人都有創造的能力,在創造的過程可以帶來轉化療癒,方式包括冥想、運動、藝術、音樂、寫作等,且個人成長是透過自我覺察、自我了解與領悟等方式來達成等多項主張。 會中,他分別以相關的實際案例進行說明。舉例來說,透過一天一幅的「日記畫」,每天記錄日常生活,而透過圖中的內容與顏色的使用等細節,也可進一步認識到不同時期與階段的自己;或是透過親自做傢俱,在一件件成品的完成後,獲得到一份成就自己的滿足感。 

黃峻賢同時強調,藝術治療不能僅單憑感覺,更要配合整體配套的輔佐和證明(如心理衡鑑會談報告,繪畫測驗及各式量表)。此外, 身為心理諮商師在面對種眾多的個案如何不將自己的情緒陷入其中,他表示,可以嘗試將看待個案的眼光轉化為看一本小說的方式,透過不同時間點的成長歷程作分析,並從中找出如何幫助對方的方法;換句話說,保持距離切換看事物的角度,才能看清彼此的不同,並將真正的問題癥結點找出來。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9-03-14 16:53:21
    最近修訂
    2021-03-15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