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於本學期末邀請到「電影質感師」陳新發老師(發哥)舉辦講座,發哥以「場景裡的質感」為題,介紹其團隊法蘭克質感工作室所參與製作的電影作品,並分享每個場景在質感上的設定與操作,會後發哥也至大三電影製作課《午夜銀瓦》搭景現場,給予同學技術上的指導和建議。

  在這次的講座中,發哥以參與的電影作品為例,包括:《KANO》、《軍中樂園》、《角頭》、《沉默》、《泡沫之夏》、《健忘村》、《52赫茲我愛你》、《吃吃的愛》等,利用實際的工作照和場景照說明了各種質感的施作工法,同時解釋了在不同片子裡,為何要創造出某種特定質感的理由。

  其中,以《軍中樂園》特約茶室的小寶房間為例,在質感上使用了多層次的累積,試圖做出「一梯、一梯」不同的小兵曾經住過這個房間的痕跡。那些在牆上的塗鴉及書寫,則散發出阿兵哥漫長等待的無奈和鬱悶心情。而在陽翟大街上大量的招牌與壁畫也是利用作舊的手法退去過新、過飽和的色彩,讓風吹日曬下的時間感展現出來。

  「材料預作」也是質感工作的種要準備程序,尤其團隊是在比較遠的外景地搭景時。由於外景地的資源取得不易。發哥以《沈默》、《健忘村》的村落質感製作為例,村落建築會用到相當多的材料,而且在拍攝上為了不受民眾干擾,都會選擇偏遠地區來搭建。如果可以在工廠內,先對材料做初步的施工,是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資源。好比木料的做舊,要將木頭做成老化、風化的狀態,是需要相當多的程序:火烤、刷碳、白洗、上色、上蠟等眾多的步驟,假如直接拿木材行販售的便料到現場直接施作,可能會相當耗時,不經濟,而且工作人員可能得長時間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預先對材料加工,再到現場做調整、修飾,一定可以為場景製造出更豐富的肌理與色澤。

  另外,「自然」是發哥在講座中不斷強調的重點。他說明,人為做出來的場景要如何利用質感去做出它該有的時間感,如果沒有去把人為做出來的東西適度地修飾的話,材料上會顯現出材料原色的單調性,沒有層次與美感。另一個角度來看,好的質感施作要做得很自然,不應該造作。發哥現身說法,自己曾經被師父諷:「你在開畫展嗎?」。他深深地體悟到,好的質感是要隱約地模擬大自然之手,而不是強出一昧地在色彩上表現。所有添加進入原先環境裡的物件得「自然」地融入環境中、「自然」地活在故事裡。

  在Q&A時間,當同學問到「灰塵」──附著於牆上的塵埃──的製作方式時,發哥說明,不要用水泥漆去處理,會變成一陀陀的很悶的色彩。應該用油畫原料去做,先將油畫原料以煤油稀釋,再透過噴槍淡淡地噴灑在牆上,如此一來,呈現出的分子跟顏色會較為細緻,近似塵埃慢慢屯積於牆面、牆角的樣貌。但先決條件之一,牆面也要經過特殊處理,製造出粗燥、凹凸不平整的表面,才能讓灰塵般的油畫原料卡住,吸附於牆上。此外,在實作過程要多學、多問、多觀察自然現象,面對問題就該想辦法解決,有多少預算就要做多少事,要卯足全力去完成目標。 講座後發哥也到大三製作課的場景進行參觀與指導。在搭景現場,他點出了人為「動作」接觸到的位置,應該會有比較強烈而明顯的泛白、污痕與刮痕,像是場景中送餐檯上的木板,經過數百次碗盤的摩擦,應該會有很明顯得泛白現象;門鎖下方通常是鑰匙串碰撞最平凡的位置,應該會有鑰匙的刮傷與污痕。藉由「質感」呈現出生活細節與整體氛圍,為故事加分。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9-01-31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9: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