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美術館於10月4日舉辦「2013亞洲當代藝術論壇Asian Contemporary Art Forum」,特邀多位亞洲地區來自日本、韓國、大陸等地之策展家、藝術家、專家學者們一起藉由交流與對話,拋接出當代亞洲的藝術多元視點,也透過不同身份與會者及藝術評論者的相互連結,為未來各項國際合作開創契機。
這次論壇的議題共分四大類,包含議程一、「物件」為何重要?探索亞洲當代藝術創作共相;議程二、開窗面向世界:亞太國際連結的構築與交流;議程三、從手工到慢工:亞洲當代物體系反思;議程四、「非國家」做為方法?「國家」概念內外的亞洲。
會中並邀請到北藝大曲德益教授、劉錫權教務長、黃建宏副教授、南藝大薛保瑕教授、臺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石瑞仁先生、日本東京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金島隆弘先生、2013年愛知三年展表演藝術總監小崎哲哉先生、奧賽德工廠廠長—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先生、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間館長、韓國大邱美術館金善姬館長,以及韓國月刊美術編輯李暻旼等人,提出各自對當代藝術獨特的見解與想法。
其中,高森信男先生提到,亞洲當代藝術的網絡建構及機構、藝術家間的互訪、展演等交流形式,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門顯學,但如果稍一不慎,就很容易讓民族主義所建構出來的疆界,壓抑了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所能釋放出的可能性。他強調,唯有透過對自身進行更詳盡的探勘與挖掘,才能為未來亞洲交流提供更多複雜與多元的文本和觀看方式。
而韓國大邱美術館金善姬館長則是針對了此次於關美館展覽《亞洲巡弋》的三位臺灣參展藝術家陳慧喬、吳季璁,與張暉明的作品風格與創作內容,提出她的看法。金館長認為,三位臺灣藝術家藉由「隔離」為主題,不僅反映了個體在當代社會的心理狀態,週遭環境的瞬變與隨之而來的尖端科技發展,更深刻地影響著人類之間的關係。
此外,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小崎哲哉老師則是以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德國與法國進行的「展館互換」為例,也就是在德國館舉辦的是由法國人所策展之內容,而在法國館則是由德國人來擔任策展者。小崎老師認為,在這全球化的時代,藝術不是就更應該超越國界、連結人與人的力量,他更誠摯希望著,如果世上能有更多與金錢、國家利益無關的藝術,那該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