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藝大文創國際學程之教育部大學社會實踐計畫( USR ) 之「Hi-Five 國際學習聯盟─藝術做為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媒介」計畫與盟校的淡水國小、崁腳國小及正德國中一同合作,同時結合張懿文老師開設之「藝術策展」與Randy
Finch教授擔任授課的「跨文化溝通」課程,經過一學期的規劃執行,最終以展覽方式作為本學期計劃之成果分享。此次展覽主題訂為「差異與認同:當代跨文化藝術實踐」,於6月1日起至10日在北投公民會館,分為三項子題,邀集12個國家的藝術團隊,展出之媒材涵蓋繪畫、攝影、雕塑、錄像與聲音裝置等,以呈現出跨國交流與大學社會服務的國際在地化精神。
此次展覽與臺灣當地國內外藝術家、USR計畫案的盟校師生合作,以邀請合作或共製的方式創作符合展覽主題之作品。
主要探討後殖民認同、不同文化對月亮傳說之聯想,和關照「差異」與「認同」的當代藝術議題性,從文化認同、種族與他者、移民和離散、世界公民、性別認同、全球南向與後殖民等議題發想,以小組策展的方式,提出三個策展子題:「歸屬:認同之追尋」、「人是自己身份的唯一限制 」、「月之遐想」。
北藝大陳愷璜校長表示,USR計畫是一項讓學校師生投入、參與及瞭解在地性的最佳媒介。而這次的展覽主題更充分呼應了跨文化與在地性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換句話說,就像是來自各國的外籍生所組成的IMCCI,加上本地生與結合盟校不同年齡層的學童,在透過藝術創作過程中進而啟蒙,除瞭解到彼此間對自我差異與認同的區別外,另也透過跨國文化的移動與學習的過程,一起來發掘臺灣不同的文化風貌。
USR計劃主持人-IMCCI林亞婷主任說到,參與計劃的盟校包含有關渡國小、崁腳國小、淡水國小與正德國中。在這次的三個展區中,「月之遐想」,是由IMCCI學生與淡水國小簡麗華老師帶領美術班學生一同進行創作,藉由策展人提供的不同國家的月亮傳說,從印度錢德拉故事到阿茲特克原住民等,透過圓形畫布(象徵滿月)進行創作。
此外,淡水國小三年六班與崁腳國小的學童們,也為了這次展覽進行幾分鐘的錄像創作。借由USR計劃主題「Bitter & Sweet」,在IMCCI研究生朱心瑩的指導下,呈現小學生版的「Nelken-Line」表演,來傳達四季的交替,也是生命的循環;而在崁腳國小部分,在楊麗嫣及溫詠涵老師的協助下,經過IMCCI同學們四次的造訪,教導學生認識不同國家文化與傳統祭典,如學習手指繪畫與製作充滿拉丁風味的節慶紙偶皮納塔(Pinata),並透過錄像記錄來呈現。另在「歸屬:認同之追尋」展場中,也有一件聲音作品是由IMCCI學生Jose Calix與該校學童們一同合作,透過一首極簡的懷舊音樂為背景,加上小朋友的對未來的想法與提問之錄音,來探索從小培養身份認同感的多元思考面向。
於6月1日開幕演出中,由IMCCI兩位研究生Maria Grasa與Mauricio Poujol,與正德國中王姿婷老師(舞蹈系校友)共同帶領該校813班全體同學經過幾週的教學指導彩排,也以「Bitter & Sweet 」為主題,一同創作五分鐘的即興演出,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心中對「甜蜜」和「苦痛」的不同詮釋,也勾勒出他們對於創作的不同想像。
更多活動資訊請上粉絲專頁,搜尋:「Difference
& Identity 差異與認同」。
展覽日期:6月1日至10日. 藝術家座談與藝廊導覽: 陳淑貞 活動 時間:6月9日(週六) 14:00-16:00
攝影 王世邦 #USR計劃 #Bitter & Sweet # IMCCI #差異與認同:當代跨文化藝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