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通識核心課程「探索全球藝術創作網絡」於4月邀請巴黎第八大學陳珠櫻教授主持兩場專題演講,從數位影像與科技藝術的發展歷程、教學現場指導學生創作的心得,與分享她擔任該校「數位影像與虛擬擴增實境實驗室」主任的實務經驗,細述她30多年來科技與藝術相遇的進程。

在7日舉辦的第一場演講以「影像科技與當代3D動畫大集錦」為題,創立於1982年的藝術與影像科技研究所便拋棄當時視覺藝術的創作工具轉而開發以電腦程式進行創作。從早先關注的「人工智慧」與「人工生命」兩大主軸開始,該所試圖以程式碼剖析生命的內在動態與外在顯像。在此脈絡下,她專注於「人工生命」的議題,開發「虛擬生物」的基因參數與遺傳學的演算法,驅動虛擬生物生命的繁殖與演化,形成彷若顯微鏡下變化莫測的影像。

陳教授也帶來所上學生的動畫短片,從技術性、藝術性、故事性與電影特效四個面向剖析學生創作取向、課程設計與未來發展趨勢,最後回到商業應用與就業議題的討論,並指出開發專屬於自己的創作工具是十分重要的。
另於14日的第二場演講「沒有明天的數位藝術?」則聚焦巴黎第八大學「數位影像與虛擬擴增實境實驗室」的實踐。陳珠櫻教授認為,擴增實境和互動裝置帶來的認知世界必須加入觀眾參與才能完整。

她嘗試以「親歷性藝術」(enactif art)的概念突顯虛擬影像和觀眾身體經驗的互動關係,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所構成的虛構世界當中,經驗的構造不再只來自腦中的成像,更涉及身體在環境中的感知與行動。也因此,觀眾所經歷的也只能存在於設備、媒材、技術、空間、知覺、環境、甚至是社會網絡交織構成的當下。

最後,陳珠櫻教授以法國國家圖書館委託該實驗室的「藝術,人與人的介面」和「數位藝術與後世」大型研究計畫為例,引介實驗室所研發的數位藝術典藏技術,試圖開發合適的媒材來蒐集作品構思與起源、創作者背後的理念與生活經驗到作品實踐的過程、呈現的軟硬體設備與系統、展示-互動環境、到觀眾反應與回饋等創作檔案。從技術、機構、議題、甚至業界等面向,向與會者引介了數條進路,一窺數位藝術拓展、反思人類認知經驗與物質文明邊界的未來性。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7-09-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9-08 1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