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戰國以來,中華文化逐漸發展以墨、彩繪的方式,形成圖像與想像世界的連結,並透過縑帛、灰壁、植物纖維的承載,慢慢形成壁畫、屏障的形式,在裝裱修復技術的成熟過程,先後確立下手卷、立軸與冊頁的表現型制,而這些形式本身,其實又與生活、賞玩、臥游的情思息息相關。
直到民國以來,書畫表現的型制雖依然存在,卻日漸在與西方繪畫藝術競逐的過程中,慢慢失落了些許文人雅致的韻味。現代主義的展覽形式,使書畫演化成尺幅競逐的正襟危坐,而失去玩的意興;學院教育把書畫變成個人現代意圖的擴展,而忘卻傳統形式所帶來的特殊性。
當代藝術形式面對創新與傳統間的挑戰,使書畫人忘卻手卷、立軸與冊頁的文化特殊性,殊不知這便是與特定材質的油畫,或屏風形式的日本畫之間,並行存在競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