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活化教學、紮根美感教育,有系統的建置起國高中教師們在藝術人文等相關領域的教學資源環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自2014年起受教育部委託籌辦「國高中教師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迄今邁入第二階段計畫,於2017年寒假一開始,辦理為期五天的「教學藝術家工作坊」,邀集來自全國北、中、南、與東部地區各縣市之國小、國中,與高中職等表演藝術領域專長之老師40多位一同參與。

此項計畫由北藝大楊其文校長和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副教授共同擔任主持人,最終的目標是期能透過以表演藝術和新媒體藝術作為學習的媒介與平台達到跨科學習,培養透過基本硬體設備即可完成的藝術創意教學技能,產出協助教師設計教案,以及活化教學策略與評量的創新教學模式。同時,建置起教師共學的網路平台,成為教師們的支援系統,讓教學資源可以共享,也讓國高中教師精進其美感素養、邁入「學習共同體」的共學文化精神,更為臺灣美力教育的推廣與發展,播下遍佈各地的種子。

教師增能研習 活化教學典範

於1月20日起展開的工作坊中,主要針對「表演藝術」及「新媒體藝術」兩大領域,以在地生活美學出發,藉以「人」的感官及身體為核心,融入藝術跨域技能教學。課程內容規劃在「表演藝術」方面,包括舞蹈、音樂、戲劇、節奏、場面調度等教學;另於「新媒體藝術」部分則涵括影像、類動畫等,著重於使用者如何應用數位科技,針對教學與生活議題進行互動設計,體驗如何以影像敘說故事。

最後,老師群並透過跨領域課程授課,指導如何擬製微型音樂劇之實驗教案。而這次的活動也將為自本年度二月至七月執行之「發展高中微型音樂劇及新媒影像實驗課程教材」計畫展開暖身。

在滿滿五天緊湊的工作坊中,邀請到多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如北藝大藝教所容淑華副教授、藝科中心王俊傑主任、舞蹈系平珩教授、新媒體藝術家郭佩奇、葉廷皓、黃湧恩,以及杜思慧、姜富琴,與蔡宛凌等專業師資群,開設「科技藝術表演概述」、「身體律動」、「觸控藝術-Makeymakey教學」、「實景投影-ResolumArena運用」、「影音蒙太奇-Premiere Pro、After Effects操作」、「導演功課」、「文本創作」、「音樂舞蹈創意」等課程。

不論是體驗肢體律動學習、分析說明微型音樂劇的呈現手法、實際操作影片製作器材與軟體使用、發掘正確唱歌發音共鳴位置等,各式樣多元豐富的課程安排與學習過程,拉近每位學員間的距離,彼此相互合作切磋,收獲滿滿。

跨域即興呈現 師生學員Q&A座談齊分享

這次的工作坊中另安排跨域師資群共同教學、座談分享與分組成果呈現等活動,落實學習成效;並透過發表與討論,擬定各自未來在音樂表演與新媒體教學之學習計畫與方針的可行性。於成果發表會中,一段段融入音樂、舞蹈與戲劇演出,穿插著影像特效,展現出這群教師們充沛的學習動力及活力。而參與學員們的努力,則期能為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建立對藝術更寬廣的鑑賞能力,打造校園多樣態的人文學習環境。

此外,在座談會中,來自各地的教師學員們也紛紛提出各樣問題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其中,對於學員們的演出成果,平珩教授指出,現場音樂的應用及轉場的方式可以更多樣化,且融合的藝術要用減法的方式來讓演出更聚焦,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將會是現場教學所面臨到的議題。容淑華副教授則認為,在實體空間要發生一個專業的表現要涵括表演藝術和影像共存在舞台上的意象,同時要注重動作細節和詮釋作品時產出的美感過程。

而普遍存在各校的升學壓力,讓多數家長對藝術領域課程無感,學生也因為升學壓力對表藝沒有學習動機等問題,授課教師群們也回應,表藝老師可嘗試從最重要的部分著手,瞭解教導學生的不一定是一個標準,重要的不是教會,而是從中找到跟學生溝通的方式,瞭解他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建立起溝通分享的平台。同時誘導學生產生好奇心,有了動力就會產生學習興趣。另在面對家長時,也試著去找到家長的語言來進行溝通,進而傳達表演藝術的感染力。也就是,老師教想法,引領執行學生自己摸索,在從旁協助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7-03-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