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前瞻講座於106 年舉辦的首場座談會邀請到電影創作學系人才躍昇計畫英國肯特大學電影系Maurizio Cinquegrani 教授,與師生們分享他的近期研究議題─「大屠殺的電影地理」,內容聚焦於1940 年的影片及戰後年代相關主題的紀錄片與劇情電影。

Cinquegrani 教授曾前往二戰期間德軍執行最終方案的波蘭實地訪查,參照影像,甚至與電影影像中的人物進行訪談,構成他的波蘭之旅,並解析人們如何透過影像、敘事、地景來組織、追憶、紀念、保存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歷史。他藉由播放多部影片,引領聽眾發現藏在影像地景裡的二戰歷史細節,以及屬於波蘭猶太聚落的地景特色,交錯描述出戰時大屠殺歷史影像的創傷紋理。在紀錄片《Shoah》中,導演Lanzmann 帶著當時十三歲的倖存者回到Chełmno的教堂前,重現當年他被要求在納粹軍官面前唱的歌。

Cinquegrani 教授藉由和當事人或後代實地重訪波蘭猶太聚落(shtetls),探尋歷史在空間中刻鑿出的痕跡,也探問這些創傷對於個人與族群的影響。他並引述羅馬尼亞裔理論家Marianne Hirsch 描述的「後記憶」(postmemory),指出歷史創傷不只限於經歷過事件的世代,他們的後輩也藉由家庭的養育過程「記得」這些經驗。而在《There once was a town》片中,倖存者帶著孫子一同回到Eišiškės,在重述歷史記憶的過程中,納粹所帶來的傷痛在世代之間流轉、質變,又在影像中映現。

相對於紀錄片影像中的豐富層理,Cinquegrani 教授透過批判觀點分析關於大屠殺歷史記憶的劇情片,藉此提點出猶太意識缺席的影像縫隙。如《Soldiers of Freedom》透過重新建構的敘事、場景與角色塑造,與如何創造簡化的二元歷史觀點,甚至透過被消毒過的影像,讓屍體等創傷影像消失在螢幕中。

Cinquegrani 教授另也發現,Treblinka 集中營遺址的地板不是用鵝卵石鋪設,而是猶太人的墓碑碎片。摧毀猶太人的墓園後,納粹利用這些碎片蓋房子、鋪馬路。那些在波蘭死於最終方案的三百多萬個猶太人沒有墓碑標誌他們的苦難。而這些紀錄片拍攝和研究工作卻指認出歷史記憶正在消失的痕跡,不只留下倖存者的無形傷痛,更映現歷史對當代的持續影響。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7-03-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