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於4月22日舉辦為期一週的「經典再現石版工作坊」,邀請董振平教授示範教學,帶領學員們從「石版畫介紹、磨石、製版」、「繪版示範與實作」、「腐蝕示範與實作」、「腐蝕程序黑色試印皮革滾筒操作」、「單色印刷練習」、「彩色印刷練習」等主題切入,進行實務操作,體驗石版製作之專業技巧。
這次工作坊之舉辦,主要為落實以傳承做為累進區域文化發展的必要階段,讓具有豐厚專業知能的教師與新一代藝術探險者,得以有機會拉近彼此對於共同對象的認知,藉此拉近的過程中,期望能建立出一個屬於藝術作為文化發展要素的溝通管道。
說到石版畫,無論從東西方版畫發展史來看,石版可稱為版畫表現的經典型式,擔任此次指導教授的董振平老師,他在1983年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中所榮獲的金牌獎作品《奧祕》,即為以石版做為創作媒材。
為讓學員們深入瞭解石版特性,董振平教授從基本的化學和物理成分來詳加說明整個石版畫作的製作原理。他表示,石版畫的石頭幾乎都是純石灰石,由成分百分之94到98的碳酸鈣所組成,其基本原理是脂肪與水分的不相容,換句話說,石版畫的石頭有一層天生的吸引力,可以吸附脂肪,因此,要用含有脂肪的物質把要複製的圖像畫在石頭上。
此外,為了要保留所畫的圖像並使空白的區域不受感應(使它們可溶於水而無法著墨),石頭必須先用阿拉伯膠和硝酸溶劑腐蝕。因為,硝酸會打開石頭的氣孔,讓阿拉伯膠和脂肪很容易的進入。再者,阿拉伯膠包圍了油脂的區域,形成一層無法溶解的薄膜,依附在無法印刷的區域和結晶的高起及裂隙處,而這層圍繞著圖像的保護模吸引了印刷中所使用的水分,擦不掉,並且可以防止從脂肪從邊緣擴散而毀了圖像。也因為水分和脂肪的不相容原理,圖像會吸附油墨,同時也抵抗了水分,如此一來,當石頭潮濕,滾筒滾墨過去的時候,印墨的薄膜就會附著在油脂所畫的圖像上,而非在石頭的其他部分。
在經過一週的密集工作後,參與的學員們共製作完成了16件作品,大夥們紛紛表示,在製版過程中不僅學到石版畫的技術層面,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磨練,以及在劇烈的勞動裡面去體驗身體的感覺,同時也激發起他們對於石版創作的更多思維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