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與台北歌德學院共同舉辦之《妳的肌膚令我哭泣/ Your skin makes me cry》展覽邀請到該展策展人之一Olaf Stüber蒞校參與開幕式,並於參訪期間與藝科中心、藝管所共同舉辦兩場專題講座,分別就錄像藝術近半世紀的發展歷程,以及現階段相關的藝術市場概況等內容,進行經驗分享,同時提出他獨到精闢之分析和說明。
來自德國的Olaf Stüber身兼藝術經紀、策展人、藝術評審與教師等多重身分, 20年前即聚焦於動態影像作品推動發展的他,迄今共舉辦了73檔展覽,展出2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此外,他也積極參與各類型國際藝術盛會,擔任活動之策劃人及評審,如2009年不萊梅錄像藝術促進獎、2012年卡塞爾紀錄片影展、2013年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等活動。
深入錄像藝術發展50年
於5月15日藝科中心2015《未來媒體跨界狂潮》系列講座中,Olaf Stüber老師以「錄像藝術 50年/ 50 Years of Time Based Media Art」為題,講解錄像藝術近半世紀的發展起源與脈絡,同時播放多部具歷史意義及代表性之錄像創作,藉此重啟觀者對錄像藝術的認識與討論。
Olaf Stüber老師認為,每一項科技(技術)的發展,不僅是隨著藝術創作自由衍生而來,也伴隨著在技術上的改革而產生變化。因此,「錄像」的歷史就如同是「技術」的歷史。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963年南韓藝術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舉辦的《音樂博覽會-電子電視》個展,可稱為錄像藝術之起源,也尊稱他為錄像藝術之父。然而,當時沒有並沒有可攜式的拍攝錄像器材,他的創作是透過轉換二手電視機去干擾播放訊號的方式來進行呈現;但可以確認的是,當時他做為展覽的空間—德國伍珀塔爾市「帕爾納斯畫廊(Parnass Gallery) 」,現今已成為公認的錄像藝術起源地。
此外,SONY Portapak可攜式行動錄影機則是於1967年對外公開銷售,自此讓更多藝術家投入錄像藝術這個領域。另在1969年紐約Howard Wise畫廊舉辦的展覽「電視作為一個創造性的媒介」也為錄像藝術的發展,開啟了一扇窗。會中,Olaf Stüber老師也逐一介紹說明Robert rauschenberg、Joseph Beuys等多位錄像藝術家之作品。
柏林「Videoart at Midnight」
開啟藝術家呈現交流之平台
另, Olaf Stüber老師於5月18日在藝管所以「藝術家、動態影像與藝術市場 / The Artist, the moving image and the art martket」為題,向與會者詳盡解說當今錄像作品市場概況。
Stüber老師首先介紹他在2008年於柏林所成立的「午夜錄像藝術」(Videoart at Midnight)國際動態影像展演平台。他表示,為了能讓更多德國錄像藝術家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他嘗試與巴比倫電影院(Babylon)研議,是否能提供免費的固定時間來播映年輕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最後討論出可以在每個月的一個週五晚上11點半過後在該場地播放藝術家作品,並邀請創作者出席,現場進行創作分享與交流。
「午夜錄像藝術」這項沒有經費預算且開放給公眾的計畫,迄今儼然成為國際知名藝術家與年輕新銳藝術家一個重要的發表作品平台。Stüber老師進一步說明,這個空間最多可容納500名觀眾,像是邀請到Douglas Gordon、Phil Collins等著名藝術家時,則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而一般來說,每個場次,至少都會有150位觀眾參與,觀眾也能藉此欣賞到當代各國錄像藝術作品。
而談到於關美館展覽之《妳的肌膚令我哭泣/ Your skin makes me cry》,Stüber老師表示,這是一項針對德國所有藝術學院單軌錄像作品的甄選活動,共計有30所學院、234件作品參選,而最終入選的20件作品,隨即展開了全球的巡迴活動。此展內容涵蓋廣泛,從尋找自我角色的主題,到察覺自身在當今社會、權力關係下被期待扮演的角色,甚或使用網路世界的素材進行批判;或是從日常、情欲、緊張的人際關係發想主題,創作出探索酷兒身份認同與性別研究的觀念性作品;雖然主題嚴肅,藝術家們仍然使用較為輕巧、幽默的手法處理這些議題,觀者可藉此一窺德國大專院校錄像藝術製作與媒體藝術教育的現況。
Stüber老師認為,現階段來說,錄像藝術作品雖然在藝術市場上所佔的比重並不多,但仍有日漸攀升之趨勢,不論是透過不同的網際網絡平台,或是藉由國際性藝術博覽會和畫廊等實體展覽機會,藝術家們要讓作品能有機會呈現在觀眾的眼前,並吸引策展人的關注。此外,每項作品價格取決於藝術家的知名度、作品長度、版次等多項因素。因此,錄像藝術家要將收藏家當做粉絲般的經營,建立起長期且友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