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學系於本學期一開始邀請到日本劇場導演高山明與策展人相馬千秋蒞校舉辦工作坊,透過經驗分享與實際指導,帶領與會師生們從技術與都市記憶的角度,進而探討在當今世界劇場的各種可能性。
日本劇場導演高山明是近年來相當受到世界矚目的導演。他的作品不在劇院裡面上演,而是以所謂場址特定(site-specific)的方式,走出劇院,在城市空間當中漫遊。作品往往結合了觀眾在城市中的移動、地方歷史、影像與錄音及社群網路等裝置,突破傳統劇場界限,更緊密的與社會連結。
高山明導演認為,從特定城市的地景與歷史出發的創作方式,不僅能保留「劇場」聚眾的公共性格,讓一群人在城市空間裡得以思考、溝通,更加貼近「劇場」在希臘文原文「theatron」—以觀眾共同觀看為出發點的意義。高山明導演除了受邀至「東京藝術節」與「橫濱三年展」進行演出外,也曾多次至法蘭克福、維也納等地,進而開始與歐洲的都市空間產生對話。
在日本311核災事件後,讓他深刻體會到劇場是否可能或是呼應現實世界,特別是巨大型的災害與核能發電、社會所面對的現實,以及資本主義的忘卻體系,皆已成為創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舉例來說,其創作《Referendum Project(2011) 》即為回應311大地震、福島海嘯與核災。藉由一台卡車,讓遊客可以進入,觀看福島與東京小學生的訪談,然後進行私密的虛擬公投,這個作品設置在福島、東京與橫濱等地。
在2月24、25日的活動中,高山明導演也特別透過舉辦講座與工作坊等形式,和與會師生們分享他的創作脈絡與方法,以及與參加活動的導演工作者,一同演練在臺灣進行相關計畫的可能路徑。
而另一位出席此次工作坊的日本策展人相馬千秋,此行則舉辦專題講座,針對日本社會與劇場及東京藝術節的願景,提出獨到的見解與看法。相馬千秋於2002年加入NPO Arts Network Japan,先後曾參與東京國際藝術節的策劃(2004-2007年的中東系列),並自2009年春天至2013年,擔任東京國際藝術節之節目總監。
此外,她也創立了「橫濱藝術平台:陡坡工作室」表演空間,並於2006至2010年間擔任總監;2012年建立了「東亞駐地對話」,作為東亞藝術家與策展人間的溝通平台。同年,她另於日本文化廳的文化政策委員會擔任委員一職。
座談中,相馬千秋除了分享近年所參與策劃的各項藝術活動與單位進行經驗分享外,並針對2014年她與幾位藝術節的友人共同創辦的「亞洲藝術公社」,做了創立緣由等說明。
相馬千秋認為,如果藝術可以連結不同背景的人們進而產生共鳴、跨越差異,或許可以透過更幸福的方式去克服危機。而基於這樣的信念,於2014年她試圖以全新的實踐,與先前在「東京/藝術節」認識的夥伴們一起成立了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亞洲藝術公社」。
她並期待藝術能作為今日時代和社會的回應,在未來能提出嶄新的公共理念或社會形態(Model)為基礎,透過當代藝術與相關事業和企劃以及實施,來振興日本以及亞洲地區的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