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京國立博物館塚本麿充研究員於12月4日蒞校舉辦專題講座,他以「如何展示故宮文物--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挑戰」為題,分享他身為博物館研究員與從事藝術史研究者多年來的經驗與想法。
首先談到東京國立博物館(以下簡稱東博)的歷史,塚本先生說明,該館成立於明治時期1872年,其主要發展分成五個時期,從最初開始為產業博物館,另增加皇室、將軍貴族家的收藏品,與各個殖民地得到的戰利品等不同年代各種類型之館藏,一百多年來,其經營管理也從在政府各部會輪轉後,最終為法人化。
至於在東博換展的原則,塚本先生舉例說明,如浮世繪每四週換一次,繪畫則是每六週,並以四週為一單位,一年共可以展出六個單位。然而,這樣的換展頻率是相當高的,其實這和研究員被教育的傳統是有直接關係的,且每次展出之主題一定要和時間變換和季節推移要有所聯結。如梅花的繪畫,通常只在冬天展出;若是為陶瓷器展,夏天會以青瓷為主,冬天則換成帶有溫暖感覺的作品。
塚本先生表示,一般東博辦展覽的預算大約是兩千萬至六千萬日幣之間,在眾多的事務中,研究員主要的工作就是展覽會圖錄的撰寫和編輯工作,如製作各種的指南書及作品搬運計畫書等,且需擔任起媒體宣傳之重責。
另以海外借展來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去對方國家提取文物出來,這樣的工作是需要非常慎重的檢驗作品,在裝箱作業前要仔細地檢查然後詳細做好各項記錄,必定要確保東西借出與還回去時,狀態是一模一樣的。接下來,就是封箱運送的部分,研究員都必須在現場緊盯,確保每個封條都是完好的,並拍照記錄存檔。
塚本先生認為,做為一個國立博物館的角色必須滿足國家、大眾媒體,與贊助者的期許與要求,到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是各方要求期望的綜合體。他強調,展示從來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它牽涉到擁有者、觀眾、展示者怎麼樣的想法與當地的文化脈絡。因此,這次的臺北故宮文物展在經過多次的討論後,決定要把重心放在文物本身代表的意義上去組織,且為了和先前展出的北京故宮展有所區隔,這次就多了些很可愛的設計,如以Hello Kitty結合了很多周邊商品去吸引新的族群願意去親近這樣的博物館與展覽會。
塚本先生最後期許,作為一個國家博物館,應在亞洲各種豐富的文化中,去呈現自身與亞洲的關聯性,從亞洲觀點去思考日本文化,這也是未來東京國立博物館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