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同大學、世新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舉辦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系列論壇-跨界力」於10月24日在北藝大音樂廳盛大展開,這次活動共計邀集來自企業界、學術界、五校校友代表,以及全國大專院校師生們近200位一同與會,彼此交流分享經驗,同時期能透過活動,強化與各大專院校間的夥伴合作關係,將豐富的教育資源分享給關心高等教育發展的各界民眾。

不可不知
未來青年所需具備的七項能力

由教育部於102-103年補助「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系列論壇」活動,用意即是「未來青年,創造未來」,透過辦理七場不同主題的論壇,探討未來青年應該具備的七項能力—「灌溉基礎力」、「打造就業力」、「培養國際力」、「擁有服務力」、「激發創新力」、「擁抱跨界力」與「翻轉教學力」,並期藉由各方專家學者們的經驗分享與多方建議,開啟新世代學習的新視野。
北藝大楊其文校長表示,國際趨勢與科技網路日新月異,帶來了龐然無際的資訊量,以及瞬息萬變的知識結構,讓許多事情被重新定義。現今社會凸顯「自我價值」的方式,不再是強調「存在」,而是「連結」,也就是從經緯線交會的那唯一固定座標,轉變成縱橫交織的強大連結網絡。也因此,未來青年要如何從求學過程中即能掌握趨勢、與未來接軌,甚至創造未來,則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教育需要串思 翻牆需要行動

這次論壇特別安排一場專題講座,由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擔任主講者。同時身為教育部SHS(Society-Humanity-Science)計畫主持人的陳教授說到,隨著網路及多媒體傳播的普及和庶民化,以及科技促成行動裝置的推陳出新與生活化,時下一般年輕人生活的世界,徹底顛覆了20世紀的教育模式,故教育部SHS計畫自2011年起推動跨科際教育(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TDE),其主要目的即是要讓學校教育與高等教育隨著全球變遷,局勢轉變的同時,能有所因應。

陳教授強調,英才本事不在於得分,而在想像力與企圖心;面對複雜的環境,不僅是學生必須更早開始多元、跨科的學習,師資的養成教育也需更快速的及早變革,必須行動優先,從做中學才是關鍵。因為,翻牆只有在目標正確下的踏實行動,才會有真實跨界力的展現。

開啟跨界新鏈結 五校校長綜合座談

此次論壇中安排了一場校長綜合座談,由北藝大楊其文校長擔任主持,教育部專門委員梁學政、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世新大學吳永乾校長、政治大學林碧炤代理校長,以及陽明大學高閬仙副校長等人一同參與,各自分享在不同專業領域中,如何營造學習氛圍,進而培養出學生的跨界力。

教育部梁學政專委提到,面臨少子化的衝擊,跨界力不僅是學生,更是老師們都必須具備的能力。而談到現在的翻轉教育,他認為,這不僅是需要有開創的勇氣,更需要足夠的力氣去落實。

而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說明,學校教育重視的是基本訓練,而非為特定的產業做「訂貨式」的訓練。何校長強調,在學校,所重視的是過程,但在業界,重視的則是結果,也因此,學校更需提供各項平台讓同學們去利用與發揮各自的長才。另外,世新大學吳永乾校長則以「傳播」為例,說明該校如何以此項專業來貫穿四個學院,讓同學們彼此間都能相互應用、學習,並與業界建立起實習機制,學以致用。

政治大學林碧炤代理校長認為,透過營造建構藝文生活學習圈,可讓原本被升學壓力埋沒自我興趣的學子,重新找到自我的興趣與專長,進而激發潛能;同時,在各自的專長領域學習外,也不能忽略了人文藝術的重要性,將現代知識融合傳統經典,已是一大趨勢。

陽明大學高閬仙副校長以該校與中央研究院所共同合作「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所開設的人文講座為例。高副校長強調,這不僅是中研院極少數開設的大學部通識課程,更期能透過卓越的人文社會研究人員的投入,讓學生們以開放胸襟去接受各種人、事、物,同時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而這項課程也預計於下學期開放給全台的大學生進行選修。 

此次論壇另也安排了「跨界人才的另類成功學」與「學用合一的跨界力培養」等主題講座,由北藝大劉錫權教務長與通識教育委員會王雲幼主委分別擔任主持,邀請到大同大學設計學院吳志富院長、威剛科技公司周守訓副董事長、雲門舞蹈教室溫慧玟執行長、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于國華、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講師任一安、政治大學副教務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幼慧,暢談自身豐厚的跨界經驗,探討未來青年如何從學涯培養跨界力,並融合原有的專業力進而拓展、發揮於職涯中。

而來自五校的傑出校友們,包括宇匯知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培林董事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郭博昭教授、松騰實業有限公司燕成祥董事長、電影《寶米恰恰》導演楊貽茜與劇情片《泰國鱧》導演鮑孟德等人,則是帶來各自跨界實踐的勇氣故事,和現場與會者一同分享他們精彩的學習與創業歷程。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11-11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2: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