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30 名學生與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6 名研究生應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之邀請,參與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植物考古趣」活動演出,透過不同年代之角色扮演與馬鈴薯印章彩繪活動,帶領民眾們親近自然,體驗考古活動樂趣。
穿越時空
與十三行人、宋人、室利佛逝人同樂
活動起源自於十三行遺址考古文物中,發現了一些非當地所產的青銅刀柄、金箔、中國錢幣,或玻璃珠,因此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的十三行人,不但與島上其他住民有所聯繫,也因居住於運輸便利的淡水河口,而與來自海外的人們,就各自擁有的實物或產品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
為了重回當時「交易」的時空,館方特別規劃「交易─史前大探索」之單元,讓參加者不僅可一窺十三行人與外地人進行交易的場景,另也可自由化身歷史人物進行交易遊戲。為了此次的活動,劇場設計學系大一、大二與大三共計近30 名同學,一同投入參與。
其中,大三同學們主要工作為受十三行博物館委託製作不同背景人物之特色服裝與配件,包括十三行人、宋人、室利佛逝人(Sri vijaya) 等,不論是上衣或是下半身,頭上與脖子上的穿戴,都是經過考古研究後的仿古形式;從購買材料、製版、剪裁與縫紉完工,全都出自於同學們的巧手。( 註明: 室利佛逝王朝源於西元五世紀至十四世紀,唐代稱做室利佛逝,宋代改稱三佛齊,主要統治區域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等地區,同時為當時傳播大乘佛教的中心。)
而大二及大一的學生則是負責裝扮為各類人種與教導參與活動的民眾們如何製作「陶罐」或「青銅刀柄」彩繪、「琉璃色珠手環」或「皮繩編織手環」DIY 製作,以及「鐵砂磁力遊戲」或「金屬色貼紙壓印」等活動。另在角色扮演部分,每位參與的民眾皆可以自己DIY 完成的物品來與這些歷史人物們進行交換,體驗在那遠古年代,以物易物的生活情景。
從遊戲中學新知 體驗馬鈴薯彩繪趣
這次的服務學習活動除了劇設系大學部同學們的參與外,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Amanda Lee( 美國)、Camilo Louis( 海地) 、Alejandra Barhona ( 瓜地馬拉)、Josefina Sosa ( 巴拉圭)、Kah Yan Yon ( 瓜地馬拉)、Victoria Ortega( 巴拿馬) 等6 人則共同策劃了「冒險家馬鈴薯 Patata Viajera」活動,參與者可透過擬人化的馬鈴薯旅行者的故事解說,以瞭解馬鈴薯的歷史來源,以及親手彩繪各種圖案的馬鈴薯印章,作出一幅專屬的圖畫。
擔任此次活動總企劃的Alejandra 表示,在全世界各地,馬鈴薯是一種十分普遍且用途廣泛的農作物,但卻鮮少人知道,它是起源於古印加帝國,種植於安地斯山脈的農作物( 主要分佈於現今的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與厄瓜多境內)。
西班牙人在殖民拉丁美洲時期,才將它引進歐洲(1536 年),進而至北美洲、亞洲( 中國) 等地。迄今,全世界共有125 個國家種植,並發展出的總類共4,000 多種。其中,光是安地斯山脈地區的馬鈴薯種類,就多達3,000 餘種;此外,大人小孩最愛的吃的薯條,則是源自於比利時。
Alejandra 強調,在臺灣學習一年多來,受到週遭許多人的熱情照顧,而能透過這次的活動,整合幾位外籍生的力量,將這項製作馬鈴薯印章的活動,與相關的知識傳達給臺灣的學童們,感到十分的興奮與快樂。同時,也希望所有的參與者,除了在玩樂當中,也能瞭解日常生活中,每樣食物的歷史源頭,進而尊重自然,愛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