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杯簡單的咖啡到處世的生活哲學,對劉思量老師而言,其中蘊含了有趣及深奧的意義。現任美術系專任教授的劉思量老師,不僅擔任教職超過二十餘年,期間也曾任美術系主任與學務長等行政職務,他也是北藝大前第三任校長;此外,結合他的專業進而成為諮商輔導老師也有約十五年的歷史。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劉教授跟我們一起分享了他的學習過程與生活態度,希望這些人生道理跟生活經驗能帶給學子們一些不同的感受……
教育心理與藝術的結合
從求學的過程談起,劉老師說到了他的藝術與教育之路是如何的開啟。從小在南部鄉下的環境,有青山綠野、林木蟲魚,偶爾美術作業被貼在學校公佈欄上的激勵,與家中牆上鄰居稱讚的自作畫作,畫畫的興趣早在國小高中就銘印心中。鄉下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學習美術,也就無法投考美術科系。到了大學與研究所,主修教育心理學的劉教授,除了專業知識領域的學習之外,逛畫店、畫廊、觀看別人如何作畫或裱畫,是生活的一大樂趣。之後,他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繼續攻讀博士,主修仍是教育心理。美國學制有更多課程選擇的彈性與自由,他博士課程的副修是美術,專長水彩、油畫,少年的夢在異域得能成真。博士論文以「美術觀賞的心理過程」為研究主題,期間,同時以博士的主修與美術輔修,申請到西密西根大學的美術碩士研究所,再續美術的前緣。這期間參觀美國各地美術館的精品,是最撼動心靈的享受。毅力與興趣,成為他結合心理、藝術與教育的動力。他所著的「藝術心理學」至今仍是國內(及大陸)各大學美術與設計等相關科系,重要的教本與參考書。
給學生的話:
「思考」是不同於「想像」「資訊」也不等於是「知識」
對於剛踏入北藝大的新鮮人,劉思量老師笑著說,能進入北藝大就讀,就代表已具有相當水準的藝術天份,但也別忘記,天份是最容易消耗的資產,不常使用迅速消失,如何不斷增強、累積與鍛鍊,才能發出光與熱。對於新生,除了在這四年中要把藝術的基本功穩紮穩打,他建議學生四年中有三門自我鍛鍊的必修課,就是要養成三種習慣:培養「閱讀」、「思考」與「運動」的習慣。這些習慣將使我們終生獲益。其實這些習慣都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基本道理,但最難處,是能夠即時做,常常做,或一週內至少有三天,每次至少一至二小時,能持續半年以上或終生。所以習慣或養成習慣是毅力與意志力的心理磨練。這三項「習慣」是每個人在生活與未來的職場生涯中,可以持續強化的自我優勢。
從養成「閱讀」的習慣談起,劉教授認為,書籍很多都是著者寶貴的人生經驗,常是畢生心血條理整理寫下的結晶,「閱讀」是借助別人的經驗,有效的增長自我的心靈養份,「閱讀」多了心胸為之開擴,視野自然寬廣。
再者,劉老師說,「思考」是不同於「想像」,「資訊」也不等於是「知識」,處在這個資訊發達,檢索方便的時代,有資訊沒知識,對自我的學習,反而有害。如何學習在一堆資訊中去發現、歸納與整理,就是將訊息轉化成有條理的知識,能將自己整理的知識,運用在生活與學習中,就是智慧的增長。「資訊」「知識」到「智慧」,也就是「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訓練培養過程。每遇一事,運用自己的知識,提出自己正反各面不同的看法與作法,是思考與判斷的竅門。
人是「動物」,養成「運動」習慣,除了可以鍛鍊身體之外,還可以讓身心更加平衡舒泰,因為運動時少了勾心鬥角,也是一種腦筋的休息與生活節奏的轉換,是身心舒壓的無上妙方。劉老師提到,任何的運動與專業技能要在一星期內至少有三天,每次撥出一到兩小時的持續去做,才會成為習慣。他表示,運動除了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活絡思緒外,它也是耐力、毅力與身心的自我訓練。十多年來,劉教授持續的運動就是打太極拳,每天約有一至半小時。此外,球類運動如網球、高爾夫球練習也是他喜歡運動項目之ㄧ。劉教授重申,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真正的喜好活動,才能持續的做下去。
關於藝術學習—如何「脫困」是創作的基本訓練
在藝術大學最棒的事是甚麼?「這麼多有才氣的學生,與老師們共同相處學習,可以近身看見學生們的困惑、成長與快樂,是最有意義的事」,劉思量老師如是說。劉老師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除了曾擔任多項行政工作,甚至校長之外,也在輔導學生這方面有長達十五年的經驗,從陽明大學、淡江大學到北藝大,面對同學們的感情問題、課業與創作問題到與同學家人相處,諮商輔導成為劉老師結合心理學與藝術理論的諮商實踐,為學生澄清他的困惑,找對他們的路。
劉老師對於學生學習藝術表現與創作的艱辛,深有感觸。因為藝術創作的學習,有如吐絲、織繭而後破繭,期間的過程,恆常是不斷的挑戰與表現的瓶頸,如果以織繭譬喻,這就是個人正被困在創作的旋渦中,每一次的「脫困」,就是一個創新。藝術學習的困境與破繭飛翔,是藝術的迷人之處。遇到學習的困境,劉老師的建議是試著去轉換場景與時間,將卡住的思緒停住,讓自己暫時拋下或是短暫延宕追尋靈感的急切,也許換個空間、場所,在一個偶然甚或夢中、馬上、廁上就會豁然開朗。一次的困境挑戰,將會有一次有光與熱的破繭飛翔,因此在學藝中學習「脫困」是創作的基本訓練與修練。如何發現困難,學會「脫困」,累積每一次的經驗,就會讓自己走出最適合創作的路。藝術是一種恆常持續性的功夫,恆心磨練、磨練恆心,就能看見專精。
咖啡的人生哲學
咖啡是劉思量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早上、中午及晚上必定要來上一杯黑咖啡,生性樂觀、開朗的他,也從不會因為多喝咖啡而睡不著。劉老師認為,喝咖啡不一定要挑上品的豆子,每一次的沖泡,水溫、火侯、份量、時間,若能恰到好處,融入沖煮人的心情與過程,成就了每一杯咖啡的風味。品咖啡而不挑剔咖啡,體會到咖啡中製作過程與沖煮人特別的特質風情,如同觀賞每件作品各有的獨特,如此,咖啡與藝術作品之間是可以相互交心、交會與交流的。
他也以咖啡來比喻生活的態度,就像煮咖啡一般,就算是再專業的師父,也會有錯手的時候,不能老是要求每次煮出來的咖啡都是一樣地香醇、順口,多少一定會有所差異,有起有伏,有高有低,品味它、了解它、欣賞它,這樣的人生才精采有趣。
生活是可以更豐富、更有樂趣的,劉思量教授這樣的想著,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是很公平的,若是在年輕時錯過那些的,勢必在往後的歲月或老年時仍要去補回來,甚至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而生活更要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結合,再轉為屬於自己的創意,進而也要透過這樣的體會來關心週遭的每一個人、事、物。最後,他也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冒險,敢於追求,因為生活的各種面向…絕不會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