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假新竹市都城隍廟演出北管戲曲【金水橋】之後,音樂學院傳統音樂系今年暑假再度與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聯手合作演出戲曲【鬧西河】,不但吸引眾多的民眾前往觀賞,一年比一年更精湛的演出,也獲得熱烈的掌聲與迴響。
負責此次活動的傳音系潘汝端老師表示,這樣的暑期活動對主修北管的學生們在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學習上是很有幫助的。短短的三星期中,同學們天天從早到晚的練習,就是為了學好一齣長達兩小時的戲,其中包含有前場與後台,也就是台前的身段、唱腔,以及後台的音樂配置與佈景等等。
潘老師提到,雖然時間很緊迫,但同學們認真的學習與表現出來的成果卻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目前參加這項活動的同學多以大二、三、四為主,而這次共計有15名同學參加。她強調,傳統戲曲在面臨老藝師的凋零、財力物力不足情況下,傳承十分不容易。然而,在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與新竹都城隍廟相關人士的奔走策劃下,不但成立了北管暑期研習營,並提供免費的師資教學與食宿讓來參加的學生們可以全心全意的學習,對於他們為傳統戲曲傳承工作如此地煞費苦心,實在令人感佩。
就讀大二的葉宣貝同學表示,今年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也是她第一次的成果展演出,收獲良多。除了與學校平時上課的方式大有不同之外,還可以同時學習唱腔與身段,每個人也可以專注在自己的角色上去揣摩,不用一人分飾多角,學習起來格外生動有趣。今年還沒過夠戲癮的她,明年夏天還要再去 報名參加,學習更多的舞台實務經驗。
在新竹都城隍廟正式演出的那天,傳音系大家長吳榮順系主任也親自到場觀賞,對於同學精采賣力的演出,他稱許著有一年比一年更加進步,值得鼓勵。
註 解
「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是目前碩果僅存的正統北管戲曲團之一,為了傳承北管戲曲這項傳統藝術,自94年起開始與新竹市都城隍廟共同辦理暑期北管研習營,針對愛好北管、戲曲藝文者免費教導,並於結訓後辦理成果發表,讓民眾實際體驗粉墨登場的樂趣。
什麼是「北管」
台灣「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南管」而言。「南管」是指流行於大陸閩南地區(尤其指福建泉州)的音樂,所使用的語言是閩南語。「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的地方戲曲聲腔。臺灣北管所使用的語言,既非今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話;而是受閩南語影響的「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