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談到林懷民老師,眾人皆知,他是國際上著名的舞蹈大師,所創辦的「雲門舞集」更是享譽全球。而說起跟北藝大的淵源,林老師在創校時即擔任舞蹈系的系主任,教職至2003年才正式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看著北藝大與舞蹈系成長的點點滴滴,在新春之際,對今年將屆滿25歲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他分享了他的想法與建議…
「才學」與「精神」的培養 是身為藝術表演者的基本要件
對於北藝大舞蹈系的教學成果,林懷民老師信心滿滿地表示,畢業生的品質絕對是屬於頂級的水準,不但成績傲人,即使與美國、英國及德國最好的學校來評比,也不相上下。近年來,傑出畢業生,也都成為歐美重要舞團要網羅的對象。然而,這種輸出舞者的現象,也凸顯出台灣舞蹈界提供的工作機會太少。林老師強調,台灣的舞蹈界是屬於創作舞蹈的世界,以他的角度而言,其實也沒有所謂舞團多寡的問題,取決的是在於是否有傑出的編舞者。所以,如何去培養優秀的編舞家,這是現階段台灣舞蹈界要重視的主要課題。
林老師提到,他不認為同學們一畢業就可以擁有洞悉人性、瞭解週遭環境事物的能力,以及展現其鍥而不捨的精神,但是,這些才學素養的基因必須在學校裡就要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他說到,學舞蹈的絕對不能偏食,只重視舞技的發展,尤其在台灣這個環境,從事藝術追求的人,ㄧ定要充實內在的人文素養,以及展現非常強烈的自我主張,不要隨跟著社會的潮流,甚至是認同現今舞蹈界的某種價值觀念,面對這些,必須要有抗拒的決心。他說,每個年輕人都有夢,但不ㄧ定人人都能圓夢,而求知若渴的態度與堅毅不拔的精神將成為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唯有更多的努力與付出,才能獲得更大的過癮與滿足。
培養「領導人」與建立起「菁英」制度是未來的教學趨勢
林懷民老師認為,學校除了要秉持著有教無類的立場,也要如何去讓ㄧ些傑出潛力的同學,獲得更多的磨練,這是需要建立起一套相關的制度。尤其站在舞蹈工業的角度來說,「齊頭式」的教育並無法培育出業界真正需要的領導人或是菁英。舉北藝大舞蹈系為例,七年一貫制的教育下,同學們的舞蹈成熟度更高,但這些基本技術層面的問題都不大,重要的是,如何讓當中優秀的同學們能獲得更多的輔導與帶引,需要系方深思。因為在藝術是非常的勢利的,往往只留下最好的。
以「Reinvent」來取代「老化」
今年十月,北藝大即將屆滿25周年,對此,林懷民老師除了表達祝福之外,另ㄧ方面,他則是看到這個學校也在逐漸的「老化」中。相對於創校時期的拚搏,今天的環境太好,一切典章秩序井然,太順了,就少了活力。林老師說明,「老」並非不好,它代表著許多智慧與經驗的累積,「老化」絕對是每個團體不可避免的過程,但如何以「Reinvent」來取代「老化」,重新以不同的思考及思維邏輯再出發,是絕對必要的。林老師也提到,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改變是必然要發生的,但是很值得玩味的是,那些不變的價值與規範,我們又是掌握了多少又遺忘忽視了多少。這個問題,更是要以嚴重與嚴肅的態度來再三審思。
「演戲常帶三分生」
充分完整的準備+ 上舞台前的恐懼 = That’s good!
每個藝術表演工作者,心裡難免都會有面對舞台的恐懼,對林懷民老師來說,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如何去克服則是ㄧ大學問。林老師說到,套句京劇常說的「演戲常帶三分生」為例,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是指表演者只準備七分的功力,而是除了要有十分的準備之外,還有保有一份新鮮感,來看待每次的表演,這樣的演出呈現才算完美。也就是說,而這三分就是指「當下」的警覺與靈活。他並提到,曾經與國外知名舞蹈家合作,他們的緊張往往從表演前兩星期就開始了,但是因為有十分足夠的準備與演練,當上台那一刻,那種恐懼的力量反而就轉化成了讓表演者發光、發亮的能量。林老師笑著說,絕對不要遺失上台前會恐懼、害怕的力量,因為準備充分了、夠了,還有恐懼,才是對的狀態。
取之於社會 用之於社會 隨時準備好自己 來面對更嚴苛的挑戰
「全球化與國際化在藝術界老早就是發生的事了」,林懷民老師如此說到。他認為,北藝大是一個培育藝術人才的學校,而在同時也要反思,這些培育出的人才們是否有對社會貢獻些什麼?或是回饋些什麼?在多數舞者畢業後,沒有舞台去表現,往往轉化為教授的情況下,舞蹈要步要強化舞蹈教育的主修,讓畢業生可以透過更優質的教學,把舞蹈的快樂與身體的認知,有效地與社會各界分享。此外,北京即將舉辦2008年的奧運,不但全世界的熱錢紛紛流入,而當地的藝術發展、人才輩出,都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相對地,台灣逐漸邊緣化。面對對岸與國際的競爭,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勢必面臨著更嚴苛的挑戰。這個趨勢早已開始。你注意到了嗎?準備好了嗎?
林懷民簡介
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年代文壇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大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一九七二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雲門在台灣演遍城鄉,屢屢造成轟動,並經常出國作職業性演出,獲得佳評無數。
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讚許,「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權威舞評家約翰‧史密特讚賞,「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香港英文南華早報評論,「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柏林晨報認為他是「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二○○○年,歐洲舞蹈雜誌將林懷民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將他列為「年度人物」。
一九八三年,他應邀創辦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並曾出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林懷民曾獲許多獎項和榮銜,包括一九八○年的國家文藝獎,八三年的吳三連文藝獎與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九六年的紐約市政府文化局的「終身成就獎」,九七年的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一九九九年,他以「傾倒眾生,而又充滿中國氣質的現代舞,振興台灣舞台藝術」,獲頒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同年,國立中正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林懷民,使他成為第一位獲得榮譽博士的台灣表演藝術家。二○○一年,他與錢學森等人獲頒表揚傑出華人的「霍英東貢獻獎」。二○○二年,林懷民第二度獲頒「國家文藝獎」。
二○○三年,獲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台北市傑出青年獎,以及行政院文化獎。二○○四年八月,國際舞蹈聯盟特別舉辦「榮典」,肯定林懷民對台灣及世界舞壇的貢獻與成就。同年十一月,與吳宇森等人同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二○○六年十一月,獲國立臺灣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他的舞作包括:《寒食》、《白蛇傳》、《薪傳》、《廖添丁》、《紅樓夢》、《夢土》、《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我的鄉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白》、《焚松》、《竹夢》、《行草》、《烟》、《行草 貳》等七十餘齣。林懷民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雲門舞集與我》,及譯作《摩訶婆羅達》。
一九九六年,林懷民應邀赴奧國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獲得熱烈好評。一九九九年,他在柬埔寨協助當地舞者組構教案,推廣該國瀕臨失傳的古典舞。二○○二年,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導演歌劇「托斯卡」,成為該年台灣劇場的重要事件。林懷民的作品「薪傳」曾為多國舞團搬演,二○○四年九月,瑞士蘇黎世芭蕾舞團演出他的「烟」,二○○五年荷蘭茵楚登斯舞團在歐陸巡演他的「白」。
從二○○○年開始,他擔任「新舞台新舞風」藝術總監,邀請國際傑出前衛舞團來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