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甫自北藝大榮退的前美術系李義弘老師,自1984年擔任美術系之教師以來,不論是從最早設校於辛亥路的國際青年活動中心,然後搬到蘆洲,及到現在的關渡校區,在二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他觀察到同學們不同的變化,與他們的日漸成長。離開教職生活後,他仍是醉心於他的水墨畫創作與攝影。這次,在風和日麗的上午,約於三芝淺水灣旁的工作室,李老師聊到了在北藝大的種種印象與回憶……


一所令人景仰的學府 除了建築物外 
還需搭配優美的環境設施


  一聊起北藝大,李義弘老師提到,他很喜歡學校的環境,尤其是搬到關渡之後,不論是遠眺觀音山,近觀關渡平原、淡水河,甚至是陽明山就矗立在旁等,如此優美環境讓他最為印象深刻。他說到,這20年多年來,校園內的樹木也都大了起來,讓人看起來感覺很賞心悅目。他強調,一所學校之所以讓人景仰,在外觀上除了建築物外,在其他設施上,如花草樹木的整理,也是相當的重要的。所以,他極力主張一定要多種樹,整理樹木,這樣一來,從外觀讓人看起來會更加喜愛。他並以美國波士頓大學為例,校園內一株株的歷史老樹,濃又茂密,配上具有特色的建築物,讓人流連忘返。此外,英國的牛津大學也是一樣,在校園內即可看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各種花草樹木,將學校的整體氣氛點綴的更加完美。李老師提到,整體環境都這麼好了,學生若能在學習過程中跟自然環境有著無形互動,對學習都會是很好加分作用,此外,也可達到性情上的陶冶等效果。


不同的環境 則可激發學生們不同的創作潛能


  李義弘老師談到,校園週遭環境的改變,也造就了學生們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不同的創作潛能。他表示,學校最早設立在辛亥路的國際青年活動中心時,整體環境就像是個大旅社;而搬到蘆洲時(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校址),就美術系而言,學校外觀與週邊環境都不是很好,由於周邊都是工廠,所以除了要忍受噪音之外,處處也可見垃圾及廢棄物。然而,從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卻也讓同學們在創作中激發出不同的潛能,同學們會去撿廢棄的桌椅、電視機等,並轉化成他們所需要的藝術作品呈現。所以,從好的地方去想,就地取材的機會變的很多。他並強調,不論身在何處,這些外在因素都未曾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1991年搬到關渡校區後,不但換了一個全新環境,這裡的自然環境看起來變的開闊多了,且拉近了學校與城市距離,同學們與市區內的活動也跟著頻繁起來了。


大學是「教學」  研究所是「指導」
24小時不關機 保持師生間暢通的溝通管道


  有人說:「大學是高中教學的延續…」,對此,李義弘老師個人則是主張要把高中的教學跟大學部切割開來。他提到,高中可以是國中的延續,但大學則不希望是高中學習的延續。就以學美術而言,在高中時期可以照表操課,但一進入大學,同學要學習的境界應該是要深入到獨立思考的境地。在學校都免不了都會遇到空間使用上不足的窘境,這時,學長姊與學弟妹之間的互動中,若有因爭取使用空間而有所爭執吵鬧時,做老師的絕對不能放任坐視不管,要協助解決問題。李老師強調,彼此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陸續中衍生出來的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在無形中就會產生一種規律出來,相對地,老師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學校。他表示,即使離開學校,他的手機也從不關機,這樣一來,學生們一有事情就可以打電話來求助,不論是材質運用拓展,或是遇到創作瓶頸無法解決的,讓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暢通的溝通管道。

   李老師認為,在正常教學進行中,對於學生,只要有一點點的創意就要大大的鼓勵。但假使說,學生的創意是整個大環境已經有做過的且是失敗的例子,就要事先提醒他,目的是希望能讓同學減少浪費無謂的時間,而多去思考往別的方向發展。他說到,大學是在「敎學」,但不是無止盡的給予,若是給的太多,馬上就得到結果時,同學就無法在這過程中取得相關的經驗。舉例來說,什麼樣的紙張,做出來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仍需要同學去親自創作體驗;而進入研究所則是要以「指導」為主,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想像與發揮的空間。李老師提到,如果一個學生一直在創作上無法去自我突破,他會建議學生仍要堅持畫自己的畫,若自己最拿手的手法,可以運用在很新的手法上,不任意跟時下的潮流走,才能真正創作出屬於自己特有的作品。他很安慰的表示,到目前所敎出來的學生沒有重複的風格,都能呈現自己的手法與風格,不論是現在已擔任教職或是職業畫家。


跟學生融合在一起 
瞭解年輕人的想法與獲得其特有的活力 
是當老師最大的收穫


  談到美術系同學未來的出路,李義弘老師表示,他以往在學生就讀大一時,就會半開玩笑的說,要改行的就要趁現在。最大的理由,是因北藝大訓練的是很專業、很專才,且走的是純藝術的路線,學成出來通常就是以走專業路線為主。但在整體大環境的轉變下,加上台灣美術的消費人口很缺乏,所以同學們除了接受專業的創作訓練外,若感到與別人評比上有所不足時,除了走專業畫家這條路外,仍可以轉往其他相關行業,如美術編輯、電腦方面(科技藝術的結合)、藝術行政(如展覽)等,最主要是在於自己要有興趣。他認為,學純藝術要轉向這些平面與包裝設計等都會很快上手的,所以活用的方面變的很寬廣,因此,學美術絕對不會「吃虧」。而「吃虧」這件事,反而容易發生在踏入社會之後。李老師提到,過去在學生們要畢業的那一年,會跟學生談談,踏入社會後要如何與人進退應對,要學習如何做人做事,要用怎樣的方式來與人競爭,讓別人對你產生信任感。他說到,曾有一位學生花了兩三天不眠不休做出相當不錯的設計,但其業主不到十分鐘就否決了這個設計,這時候就看同學自己能否嚥下這口氣,放下之後再去做別的事,接受另外的挑戰,不要患得患失,學會如何妥協與找出平衡點,日子才會好過。

  回顧這二十多年的教職生涯,李義弘老師認為,當老師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接觸到年輕人的想法,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活力。他說明,他習慣在教學上喜歡跟學生相融在一起,並儘量探索與瞭解學生的想法。他提到,美術系的最大精神就是讓學生要有獨立思考,培養獨立性的創作。所以,相對來說,剛考進研究所的同學們,一開始都不太能適應,因為學校的教學方式並非是條列式、有規範性質的,而是採用百分之百開放式的教學型態與溝通方式,給同學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李老師表示,只要能掌握其中幾個學生學習態度,其他的同學就會漸漸跟進,將整個學習氣氛帶動起來。

  前不久,在走完一趟玉山,李老師很自然而然地已經醞釀要畫一張長手卷,名為「玉山行」。他表示,山林之間身歷其境的臨場感,最好的呈現方式就是用手卷的方式來表達。他說到,這次的「玉山行」很長很長,粗略估約計有約9公尺長,而今年的十一月,李義弘老師即將在北藝大展出這件「玉山行」手卷,且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




李義弘老師 Profile

1941
生於台南縣西港鄉
1966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1969
師事江兆申先生
1977
基隆美術協會會員,並任總幹事
任基隆攝影協會沙龍主席
中國美術協會會員
1979
首次個展於台北春之藝廊
1980於歷史博物館、敦煌藝術中心同時舉行「大樹之歌」畫展
1982
畫展於台北阿波羅畫廊
1983
獲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畫展於台中名門畫廊
1984
畫展於台北阿波羅畫廊
任教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
1987
展出「千年秘境─不丹」攝影作品
應歷史博物館之邀,赴美西訪問及展覽
1995
應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之邀,舉行畫展
1996
畫展於南鯤魚身文化藝術館
1998
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美術系客座
1999
個展於龍門畫廊
2000
行政院新聞局舉辦「跨世紀台灣水墨畫展」於馬其頓、捷克巡迴 展出
參展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之「台灣美術一百年」 
2001
參展北京中國美術館協會舉辦之「中國美術一百年」
「李義弘手卷‧冊頁特展」於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2002
完成「漁寮關渡」手卷
2003
完成「風稜石待潮圖」手卷 
「裸知惑」聯展於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2004
完成「梅枝圖」「寒枝凝香」手卷
「二○○四南瀛藝術家─李義弘書畫展」,並出版作品集
「黃盒子」於台北美術館
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03-25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2:05:20